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 农杆菌介导的菊花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良好的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14-17页 |
·影响叶片离体再生的因素 | 第14-16页 |
·影响叶片转化能力的因素 | 第16页 |
·转基因植物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7-20页 |
·农杆菌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17-18页 |
·抗生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18-19页 |
·培养条件对转化效果的影响 | 第19-20页 |
·小结 | 第20页 |
2 DREB转录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植物中的转录因子 | 第20页 |
·植物中的DREB转录因子 | 第20-24页 |
·DREB转录因子的发现 | 第20-21页 |
·DREB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 第21-22页 |
·DREB的表达调控及逆境应答 | 第22-23页 |
·DREB的克隆及在植物抗逆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页 |
3 菊花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常规抗性育种 | 第25页 |
·分子抗性育种 | 第25-29页 |
·抗性基因的克隆 | 第26页 |
·抗病虫害分子育种 | 第26-28页 |
·抗非生物胁迫分子育种 | 第28-29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基因来源问题 | 第29页 |
·转化效率问题 | 第29页 |
·转基因菊花的生态和安全性问题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匍匐型地被菊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32-52页 |
第一节 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2-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5页 |
·不同基因型品种叶片再生能力的比较 | 第33-34页 |
·不同激素条件对‘雨花勋章’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4页 |
·叶片发育程度对叶片分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前期暗培养对叶片再生的影响 | 第3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二节 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7-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农杆菌动态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9-40页 |
·潮霉素筛选浓度和羧苄青霉素脱菌浓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转化条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4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4-46页 |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抗性株PCR检测 | 第48-49页 |
·Southem杂交鉴定 | 第4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第三章 T_0代转基因植株抗逆性研究 | 第52-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试验材料 | 第52页 |
·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转基因植株对低温胁迫的抗性检测 | 第54-55页 |
·转基因植株对干旱胁迫的抗性检测 | 第55-57页 |
·转基因植株对高盐胁迫的抗性检测 | 第57-5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9-62页 |
全文结论 | 第62-64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64-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论文情况和参加的科研项目及所获奖励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