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臣民与臣民社会 | 第12-16页 |
| 一、臣民及其法律意义 | 第12-13页 |
| (一) 臣民的词源 | 第12页 |
| (二) 臣民的法律意义 | 第12-13页 |
| 二、臣民社会及其法律特征 | 第13-16页 |
| (一) 臣民社会 | 第13-14页 |
| (二) 臣民社会的法律特征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公民与公民社会 | 第16-23页 |
| 一、公民概念及其发展 | 第16-19页 |
| (一) 公民的词源 | 第16-17页 |
| (二) 早期公民概念的法律意义 | 第17-18页 |
| (三) 近现代公民理论的发展 | 第18-19页 |
| 二、公民社会及其法律特征 | 第19-23页 |
| (一) 西方公民社会理论的源流 | 第19-20页 |
| (二) 作为“公民”文化载体的公民社会及其法律特征 | 第20-23页 |
| 第三章 宪法在西方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转换中的作用 | 第23-26页 |
| 第四章 中国几次以宪法为介从臣民社会向公民社会的努力 | 第26-33页 |
| 一、清末的立宪尝试 | 第26-29页 |
| (一) 历史背景 | 第26-27页 |
| (二) 宪法性文件 | 第27-28页 |
| (三) 评述 | 第28-29页 |
|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宪政之路 | 第29-30页 |
| (一)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第29页 |
| (二) 北京政府时期 | 第29-30页 |
| (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第30页 |
| (四) 评述 | 第30页 |
| 三、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宪政道路上的探索 | 第30-33页 |
| 第五章 中国公民社会之路的建设 | 第33-39页 |
| 一、未尽之事 | 第33-37页 |
| (一) 在主体层面—公民意识的缺失 | 第33-34页 |
| (二) 在信仰层面—宪法至上信仰的缺失 | 第34-36页 |
| (三) 在制度层面—有效的违宪审查制度的缺失 | 第36-37页 |
| 二、未来展望 | 第37-39页 |
| 结束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