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10页 |
第一章 理解私纪录片 | 第10-24页 |
第一节 何谓私纪录片 | 第10-17页 |
一、对“私”、“私人性”的界定 | 第10-12页 |
二、文学传统的溯源——关注自我的私小说等私人化写作 | 第12-13页 |
三、概念的提出和溯源——日本私纪录片 | 第13-14页 |
四、私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 | 第14-17页 |
第二节 中国私纪录片出现的背景及现状 | 第17-24页 |
一、中国私纪录片出现的背景 | 第17-19页 |
二、中国私纪录片现状 | 第19-24页 |
第二章 中国私纪录片的真实观 | 第24-37页 |
第一节 认知和体验“真实”的语境 | 第24-27页 |
一、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与“内在性” | 第24-26页 |
二、技术主义与超真实时代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私纪录片的真实观——暴露自我参与在建构真实中的影响 | 第27-37页 |
一、沉到隐密中——可供把握和呈现的“自我” | 第28-31页 |
二、可见的自我——主观参与在构建真实中的作用 | 第31-37页 |
第三章 通往真实的自我 | 第37-54页 |
第一节 如何呈现现实与真实 | 第37-40页 |
一、从隐藏自我到呈现自我 | 第37-39页 |
二、自我反射技巧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叙事视角 | 第40-48页 |
一、个人视角的陌生化与摄影机的解剖功能 | 第40-43页 |
二、具体形态 | 第43-48页 |
第三节 叙事时空 | 第48-54页 |
一、心理时间与现实时间——多元、破碎、重组 | 第48-51页 |
二、心理空间与现实空间——“日常”现实空间与“反常”心理空间的镜像关系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