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分子模拟方法概述 | 第11-15页 |
| ·分子模拟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分子模拟的基本方法 | 第12-13页 |
| ·分子模拟软件介绍 | 第13-15页 |
| ·分子模拟在材料科学方面的应用与研究 | 第15-17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界面模型的建立 | 第19-28页 |
| ·力场选择 | 第19-21页 |
| ·COMPASS力场 | 第19-20页 |
| ·DREIDING力场 | 第20-21页 |
| ·UNIVERSAL力场 | 第21页 |
| ·非键截断 | 第21-22页 |
| ·系综的选择 | 第22-24页 |
| ·微正则系综(NVE) | 第22-23页 |
| ·正则系综(NVT) | 第23页 |
| ·等温等压系综(NPT) | 第23页 |
| ·等焓等压系综(NPH) | 第23-24页 |
| ·温度控制方法 | 第24-25页 |
| ·Direct velocity sealing方法 | 第24页 |
| ·Berendsen方法 | 第24-25页 |
| ·Nose方法 | 第25页 |
| ·Andersen方法 | 第25页 |
| ·界面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择 | 第25-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 第3章 PPEK与金属基体的作用机制 | 第28-38页 |
| ·前言 | 第28页 |
| ·模拟方案 | 第28-31页 |
| ·金属Ti和TiO_2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 ·聚合物PPEK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 ·界面模型的建立 | 第30页 |
| ·模拟方法 | 第30-31页 |
| ·界面结构的分析 | 第31-34页 |
| ·构象的分析 | 第31-32页 |
| ·径向分布函数的分析 | 第32-34页 |
| ·界面结合能的计算与分析 | 第34-37页 |
| ·界面结合能各项的分析 | 第34-36页 |
| ·界面相互作用能的分析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胶黏剂与金属晶体的作用机制 | 第38-50页 |
| ·前言 | 第38页 |
| ·具体模拟过程 | 第38-40页 |
| ·界面结构的分析 | 第40-45页 |
| ·模型构象的分析 | 第40-42页 |
| ·分子链中均方末端距的分析 | 第42-43页 |
| ·径向分布函数的分析 | 第43-45页 |
| ·界面结合能的分析 | 第45-48页 |
| ·界面能各项的分析 | 第45-48页 |
| ·界面相互作用能的分析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5章 胶黏剂与树脂间的作用机制 | 第50-58页 |
| ·前言 | 第50页 |
| ·模拟过程 | 第50-51页 |
| ·界面结构分析 | 第51-54页 |
| ·构象的分析 | 第51-52页 |
| ·界面浓度的分析 | 第52-54页 |
| ·界面能分析 | 第54-56页 |
| ·界面能各项的分析 | 第54-56页 |
| ·界面相互作用能的分析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