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1章 偷税犯罪立法之历史考察 | 第10-26页 |
·偷税犯罪立法沿革之概览 | 第10-17页 |
·税法的刑事责任条款阶段 | 第10-12页 |
·税法刑法的独立发展阶段 | 第12-15页 |
·税法刑法的趋向同一阶段 | 第15-16页 |
·税法刑法的再度分离阶段 | 第16-17页 |
·偷税犯罪立法沿革之探析 | 第17-22页 |
·偷税犯罪立法沿革的特征 | 第17-19页 |
·偷税犯罪立法变革的原动力 | 第19-22页 |
·偷税犯罪立法沿革引发之思考 | 第22-26页 |
·偷税犯罪立法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偷税犯罪立法方法存在的误区 | 第23-26页 |
第2章 偷税犯罪立法之现实分析 | 第26-68页 |
·不协调立法表现之一:刑法与税法立法脱节 | 第27-36页 |
·刑法罪状的描述与税法规定大相径庭 | 第27-30页 |
·1997 年《刑法》第204 条第2 款无税法与之对应 | 第30-36页 |
·不协调立法表现之二:成罪标准操作艰难 | 第36-50页 |
·比例标准遭遇税收征管实践适用窘境 | 第38-44页 |
·比例标准引发偷税犯罪定罪尴尬 | 第44-46页 |
·比例标准引发偷税犯罪量刑困惑 | 第46-48页 |
·比例标准使“累计计算”背离立法意图 | 第48-50页 |
·不协调立法表现之三:税收执法与刑法理论适用矛盾 | 第50-68页 |
·主观认定存在差异 | 第51-56页 |
·税收执法特殊程序与犯罪既遂理论的冲突 | 第56-64页 |
·利用发票偷税行为的定性与罪数理论的冲突 | 第64-68页 |
第3章 偷税犯罪立法之新思维 | 第68-88页 |
·偷税犯罪协调性立法的内涵 | 第68-73页 |
·偷税犯罪协调性立法的确立基础 | 第68-71页 |
·偷税犯罪协调性立法的基本含义 | 第71-73页 |
·偷税犯罪协调性立法的原则 | 第73-79页 |
·谦抑性原则 | 第73-75页 |
·适度性原则 | 第75-77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77-79页 |
·偷税犯罪协调性立法的目标 | 第79-83页 |
·偷税犯罪协调性立法的内容 | 第83-88页 |
·偷税犯罪协调性立法的具体内容 | 第83-86页 |
·偷税犯罪协调性立法内容的表现形式 | 第86-88页 |
第4章 偷税犯罪立法模式之选择 | 第88-102页 |
·有关国家和地区偷税犯罪立法模式的借鉴 | 第88-93页 |
·有关国家和地区偷税犯罪立法模式的概览 | 第88-90页 |
·有关国家和地区偷税犯罪立法模式的评析 | 第90-93页 |
·影响偷税犯罪立法模式选择的因素 | 第93-96页 |
·法律文化 | 第94页 |
·犯罪观 | 第94-95页 |
·刑罚观 | 第95-96页 |
·罪与非罪标准的选择 | 第96页 |
·我国偷税犯罪立法模式的确定 | 第96-102页 |
·我国偷税犯罪立法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97-98页 |
·我国偷税犯罪立法模式的现实选择 | 第98-102页 |
第5章 偷税犯罪立法内容之完善 | 第102-130页 |
·有关国家和地区偷税犯罪立法内容的概述 | 第102-112页 |
·有关国家和地区偷税犯罪立法内容的概览 | 第102-110页 |
·有关国家和地区偷税犯罪立法内容的评析 | 第110-112页 |
·我国偷税犯罪立法完善的前提:税法完善 | 第112-120页 |
·偷税概念的厘定 | 第112-117页 |
·重新界定偷税行为手段 | 第117-119页 |
·税法法律形式的完善 | 第119-120页 |
·我国偷税犯罪立法内容的具体完善 | 第120-130页 |
·科学界定偷税犯罪的定罪标准 | 第120-124页 |
·完善偷税犯罪的刑罚 | 第124-130页 |
结论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2-143页 |
后记 | 第143-144页 |
论文摘要 | 第144-148页 |
Abstract | 第148-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