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8页 |
·骨的结构与功能 | 第13-18页 |
·骨的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骨组织的细胞构成 | 第16页 |
·骨组织的基质 | 第16-17页 |
·骨的功能 | 第17-18页 |
·骨组织的力学特性 | 第18-21页 |
·骨组织的结构力学性质 | 第18-19页 |
·骨组织的材料力学性质 | 第19-21页 |
·骨的功能适应性研究现状 | 第21-39页 |
·骨的功能适应性原理——Wolff 定律 | 第22-23页 |
·骨的自组织理论 | 第23-24页 |
·骨的生理调节机制研究现状 | 第24-35页 |
·骨的力学调控系统 | 第35-38页 |
·骨的力学调控系统的非力学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基础与研究现状 | 第39-45页 |
·骨质疏松的分类及病因 | 第39-40页 |
·骨质疏松主要表现 | 第40-41页 |
·骨功能适应性及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动物实验研究现状 | 第41-45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45-46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46-48页 |
第2章 废用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制作 | 第48-68页 |
·实验原理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6页 |
·实验动物与分组 | 第49页 |
·悬吊装置的制作 | 第49-50页 |
·实验组大鼠的悬吊 | 第50-51页 |
·实验动物的饲养 | 第51页 |
·体重测量与生长情况观察 | 第51页 |
·实验动物取材与处置 | 第51页 |
·试件制作方法 | 第51-53页 |
·大鼠骨组织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53-56页 |
·结果 | 第56-62页 |
·大鼠体重变化 | 第57-58页 |
·密质骨最大载荷 | 第58-59页 |
·密质骨面积 | 第59-60页 |
·密质骨弹性模量 | 第60页 |
·松质骨最大载荷 | 第60-61页 |
·松质骨弹性模量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8页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62-64页 |
·制作骨质疏松大鼠动物模型的时机选择 | 第64页 |
·尾部悬吊的骨质疏松大鼠模型 | 第64-65页 |
·评价指标 | 第65-66页 |
·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第3章 动态活体加载装置的研制及大鼠胫骨应变与载荷关系的研究 | 第68-85页 |
·动态活体加载装置的原理 | 第69-70页 |
·实验仪器 | 第70-78页 |
·信号发生器 | 第70-71页 |
·功率放大器 | 第71-72页 |
·激振器 | 第72-73页 |
·力传感器 | 第73-75页 |
·动态应变测试系统 | 第75-76页 |
·大鼠肢体加载台及固定装置 | 第76-78页 |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活体加载实验动物处理 | 第78页 |
·加载流程 | 第78-80页 |
·统计分析 | 第80页 |
·结果 | 第80-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第4章 人工加载对悬吊大鼠胫骨力学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85-96页 |
·实验原理 | 第85-86页 |
·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实验动物分组 | 第86页 |
·废用性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制作 | 第86页 |
·加载方法 | 第86-87页 |
·实验动物日常管理 | 第87页 |
·动物取材与处置 | 第87页 |
·试件制作测量及力学实验方法 | 第87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87页 |
·结果 | 第87-94页 |
·体重 | 第87-88页 |
·密质骨最大载荷 | 第88-90页 |
·密质骨面积 | 第90-91页 |
·密质骨弹性模量 | 第91-92页 |
·松质骨最大载荷 | 第92-93页 |
·松质骨弹性模量 | 第93-94页 |
·讨论 | 第94-96页 |
第5章 人工加载对悬吊大鼠胫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96-117页 |
·实验原理 | 第96-104页 |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概述 | 第96-98页 |
·骨形态计量学指标 | 第98-101页 |
·显微 CT 在骨质疏松诊断及评价中的作用 | 第101-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7页 |
·试件的准备 | 第104页 |
·实验仪器 | 第104-106页 |
·本实验采用的显微 CT 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 第106页 |
·扫描方法 | 第106-107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07页 |
·结果 | 第107-114页 |
·胫骨上端三维重建结果 | 第107-110页 |
·骨小梁面积百分比 | 第110-111页 |
·骨小梁数目 | 第111-112页 |
·骨小梁厚度 | 第112-113页 |
·骨小梁分离度 | 第113-114页 |
·讨论 | 第114-11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17-118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18-119页 |
·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0-13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0-131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31-132页 |
摘要 | 第132-134页 |
ABSTRACT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