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16页 |
一、生活世界理论的核心观点 | 第16-22页 |
(一)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主张 | 第16-18页 |
(二)实践基础和意义来源的生活世界 | 第18-19页 |
(三)人在其中动态生成的生活世界 | 第19-20页 |
(四)多主体共在交往的生活世界 | 第20-22页 |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生活世界的疏离 | 第22-28页 |
(一)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脱节 | 第22-23页 |
(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互动交往的缺乏 | 第23-24页 |
(三)教育方法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生活体验 | 第24-25页 |
(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评价流于形式 | 第25-28页 |
三、生活世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生活世界疏离的原因 | 第28-31页 |
(一)实证主义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重视生活世界 | 第28页 |
(二)主客二元对立思想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互动 | 第28-29页 |
(三)工具理性驱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人的主体性 | 第29-31页 |
四、走向生活世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第31-43页 |
(一)确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活世界理念 | 第31-33页 |
(二)增加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为指向的教育内容 | 第33-36页 |
(三)培养高校主体间对话的互动关系 | 第36-38页 |
(四)实施生活化、人性化的教育方法 | 第38-41页 |
(五)优化大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体系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