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国内外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 | 第11-12页 |
| ·国内外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存在的主要病害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预应力损失计算 | 第15-24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综合估算法 | 第15-16页 |
| ·时步分析法 | 第16页 |
| ·分项计算法 | 第16-23页 |
| ·预应力钢筋与管道壁相互摩擦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 第17-18页 |
| ·锚具变形、预应力钢筋回缩及接缝压缩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 第18-19页 |
| ·预应力钢筋与台座温差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 第19页 |
| ·混凝土弹性压缩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 第19-20页 |
| ·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 第20-21页 |
| ·混凝土收缩徐变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 第21-22页 |
| ·预应力损失的组合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混凝土徐变系数与收缩应变计算 | 第24-35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混凝上收缩徐变的机理 | 第24-25页 |
| ·混凝上徐变的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 ·内部因素 | 第25-26页 |
| ·外部因素 | 第26-27页 |
| ·目前国内外常用收缩徐变预测模型 | 第27-33页 |
| ·ACI209模型 | 第27-29页 |
| ·CEB-FIP模型 | 第29-30页 |
| ·B3模型 | 第30-31页 |
| ·G-Z模型和GL2000模型 | 第31-33页 |
| ·收缩徐变对桥梁结构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桥梁时程分析 | 第35-62页 |
| ·工程实例 | 第35-37页 |
| ·工程简介 | 第35-36页 |
| ·主要技术标准及材料 | 第36页 |
| ·施工方法简介 | 第36-37页 |
|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7-42页 |
| ·建模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37页 |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 ·边界条件的模拟 | 第38页 |
| ·荷载的模拟 | 第38页 |
| ·收缩徐变效应的模拟与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 第38-39页 |
| ·施工阶段划分 | 第39-40页 |
| ·实际施工时间与设计施工时间对比 | 第40-42页 |
| ·实际模型时程分析 | 第42-57页 |
| ·主梁正应力时程分析 | 第42-49页 |
| ·梁段各施工步骤对悬臂状态桥梁应力的影响 | 第49-51页 |
| ·成桥后正应力时程分析 | 第51-54页 |
| ·成桥后挠度时程分析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实际模型与设计模型对比分析 | 第57-61页 |
| ·应力对比 | 第57-59页 |
| ·挠度对比 | 第59-61页 |
| ·结论 | 第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实测应力分析 | 第62-69页 |
| ·概述 | 第62页 |
| ·应力测试原理 | 第62页 |
| ·测试仪器的选择 | 第62-63页 |
| ·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 第63-64页 |
| ·应力监测结果 | 第64-66页 |
| ·应力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