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山岳型风景区详细规划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风景名胜区概述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 | 第16-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基础理论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 风景名胜区理论综述 | 第21-30页 |
·风景名胜区基本概念 | 第21页 |
·风景名胜区 | 第21页 |
·风景名胜区规划 | 第21页 |
·风景资源 | 第21页 |
·景区 | 第21页 |
·风景名胜区与相关规划区的辨析 | 第21-23页 |
·国家公园 | 第21-22页 |
·旅游区 | 第22页 |
·森林公园 | 第22-23页 |
·自然保护区 | 第23页 |
·风景名胜区的分类 | 第23-25页 |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概述 | 第25-27页 |
·“山岳”的概念 | 第25页 |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特点 | 第25-26页 |
·山岳型风景区的形成和发展 | 第26-27页 |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 | 第27-30页 |
·风景区详细规划的定义 | 第27页 |
·风景区详细规划和总体规划的关系 | 第27-28页 |
·国家尚未出台关于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规范的原因 | 第28-30页 |
3. 山东省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 第30-38页 |
·山东省地理环境 | 第30页 |
·山东省主要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 第30-31页 |
·山东省山岳型风景区现状问题 | 第31-36页 |
·风景区建设和规划脱节 | 第32-33页 |
·风景区建设受限于集团利益和个人意志 | 第33-36页 |
·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总体规划和风景区建设的衔接 | 第36页 |
·风景区建设的持续性 | 第36-37页 |
·风景区建设的内容和深度 | 第37页 |
·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 第37-38页 |
4. 山东省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内容 | 第38-45页 |
·风景区现状调查和分析 | 第38-39页 |
·风景区的种类和特征 | 第38页 |
·规划范围和规划面积 | 第38-39页 |
·资料收集 | 第39页 |
·现状分析 | 第39-40页 |
·风景区详细规划的体系和内容 | 第40-45页 |
5. 山东省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草案 | 第45-55页 |
·总则 | 第45-46页 |
·一般规定 | 第46-49页 |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 第46-48页 |
·范围、对象、性质与规划目标 | 第48-49页 |
·规划期限、依据和构思 | 第49页 |
·风景区详细规划内容 | 第49-55页 |
·土地利用规划 | 第49-50页 |
·典型景观规划 | 第50-51页 |
·建筑景观规划 | 第51页 |
·基础工程规划 | 第51-52页 |
·交通道路规划 | 第52-53页 |
·植被保育与营造规划 | 第53-54页 |
·游览设施规划 | 第54-55页 |
6. 泰山桃花峪风景区详细规划 | 第55-68页 |
·风景区现状分析 | 第55-57页 |
·风景区主要特征 | 第55页 |
·风景资源类型和级别 | 第55-56页 |
·总体规划的深化 | 第56页 |
·发展优势 | 第56页 |
·发展劣势 | 第56-57页 |
·风景区详细规划 | 第57-68页 |
·土地利用规划 | 第57页 |
·典型景观规划 | 第57-59页 |
·建筑景观规划 | 第59-60页 |
·基础工程规划 | 第60-61页 |
·交通道路规划 | 第61-65页 |
·植被保育与营造规划 | 第65-66页 |
·游览设施规划 | 第66-68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社会实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