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 | 第13-15页 |
1.2.1 根瘤菌的定殖 | 第13页 |
1.2.2 侵染线的形成 | 第13-14页 |
1.2.3 根瘤的形成 | 第14-15页 |
1.2.4 固氮作用的微氧环境 | 第15页 |
1.3 豆血红蛋白 | 第15-18页 |
1.3.1 豆血红蛋白 | 第15-16页 |
1.3.2 血红素 | 第16-17页 |
1.3.3 血红素合成相关的基因在共生过程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1.4 营养物质的交换 | 第18-21页 |
1.4.1 类菌体的NH_4~+吸收 | 第18-19页 |
1.4.2 植物的NH_4~+吸收 | 第19-21页 |
1.5 根瘤菌和宿主植物之间的选择性 | 第21-23页 |
1.5.1 类黄酮 | 第21页 |
1.5.2 结瘤因子 | 第21-22页 |
1.5.3 表面多糖 | 第22-23页 |
1.6 三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 | 第23-26页 |
1.6.1 三型分泌系统对共生作用的影响 | 第23-25页 |
1.6.2 效应因子 | 第25-26页 |
1.6.3 植物基因 | 第26页 |
1.7 反硝化作用 | 第26-28页 |
1.7.1 反硝化作用 | 第26-28页 |
1.7.2 反硝化作用对共生过程的影响 | 第28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1-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2.1.1 菌株与质粒 | 第31-33页 |
2.1.2 试剂和培养基 | 第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43页 |
2.2.1 基因组提取 | 第33-34页 |
2.2.2 质粒提取 | 第34页 |
2.2.3 转化 | 第34-35页 |
2.2.4 三亲本结合试验 | 第35页 |
2.2.5 载体构建 | 第35-36页 |
2.2.6 GS抗体制备 | 第36页 |
2.2.7 Westen blot | 第36-37页 |
2.2.8 定量测定GS硝化水平 | 第37-38页 |
2.2.9 无缝克隆 | 第38页 |
2.2.10 固氮酶活性测定 | 第38-39页 |
2.2.11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测定 | 第39页 |
2.2.12 根瘤提取液的制备 | 第39页 |
2.2.13 蛋白含量测定 | 第39页 |
2.2.14 Tn5突变体库构建 | 第39-40页 |
2.2.15 Tn5转座子插入位点鉴定 | 第40页 |
2.2.16 蛭石接种试验 | 第40-43页 |
第三章 三株Sinorhizobium菌株的共生适应能力差异的机制 | 第43-67页 |
3.1 反硝化基因簇在共生过程中的作用 | 第44-48页 |
3.1.1 反硝化基因簇是45436与宿主植物共生所必需的 | 第45-46页 |
3.1.2 反硝化基因簇的删除导致05631与宿主植物的共生能力下降 | 第46-48页 |
3.2 反硝化基因簇中的关键基因 | 第48-52页 |
3.2.1 45436 nap突变体与冀豆17和野大豆的共生能力下降 | 第48-50页 |
3.2.2 05631 hemN突变体与野大豆的共生能力下降 | 第50-52页 |
3.3 hemN在45436、05631和05684与宿主植物共生过程中的作用 | 第52-57页 |
3.3.1 hemN1是45436和05631与野大豆共生所必需的 | 第52-55页 |
3.3.2 hemN1和hemN2是05684与野大豆共生所必需的 | 第55-57页 |
3.4 45436的hemN1不能回补05684△hemN1的共生表型 | 第57-58页 |
3.5 HemN1结构的分析 | 第58-60页 |
3.6 45436和05631的hemN1突变体共生表型为Nod~+Fix~+,而05684的hemN1突变体共生表型为Nod~(+/-)Fix~- | 第60-61页 |
3.7 45436△hemN1根瘤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降低 | 第61-63页 |
3.8 分析与讨论 | 第63-67页 |
第四章 Sinorhizobium spp.与冀豆17共生不匹配的遗传基础 | 第67-77页 |
4.1 筛选Tn5随机插入突变体库获得与冀豆17匹配的突变体 | 第68-70页 |
4.2 三型分泌系统是05631与冀豆17匹配性的一个决定因素 | 第70-71页 |
4.3 IS的转座导致基因突变 | 第71-72页 |
4.4 进化克隆可以与冀豆17和野大豆建立稳定的共生关系 | 第72-74页 |
4.4.1 1进化克隆可以与冀豆17建立稳定的共生关系 | 第72-73页 |
4.4.2 进化克隆与野大豆建立稳定的共生关系 | 第73-74页 |
4.5 分析与讨论 | 第74-77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7-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7页 |
附录 | 第9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