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8页 |
·伺服系统的发展概况 | 第13-14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伺服系统发展趋势 | 第16-18页 |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 | 第18-20页 |
·永磁同步电机 | 第18页 |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和脉宽调制(PWM)控制技术 | 第18-19页 |
·矢量控制技术及现代控制理论 | 第19页 |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 | 第19-20页 |
·无速度传感矢量控制技术 | 第20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与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 第22-41页 |
·引言 | 第22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22-29页 |
·矢量控制中所用坐标系 | 第22-23页 |
·坐标系的变换 | 第23-26页 |
·永磁同步电机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6-29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第29-34页 |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29-30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方法 | 第30-31页 |
·i_d=0解耦控制分析 | 第31-32页 |
·弱磁控制 | 第32-33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调速原理 | 第33-34页 |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 | 第34-39页 |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原理 | 第34-38页 |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 第41-54页 |
·引言 | 第41页 |
·控制器的设计 | 第41-49页 |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 第42-44页 |
·速度调节器的设计 | 第44-47页 |
·位置调节器的设计 | 第47-49页 |
·矢量控制的交流永磁同步倒服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49-53页 |
·MATLAB仿真工具简介 | 第49-50页 |
·闭环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 第50-52页 |
·仿真结果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54-67页 |
·引言 | 第54-55页 |
·DSP最小系统 | 第55-59页 |
·TMS320F2812概述 | 第55-57页 |
·DSP最小系统外围电路 | 第57-59页 |
·系统功率驱动电路 | 第59-63页 |
·主回路电路设计 | 第59-60页 |
·整流滤波器 | 第60页 |
·智能功率模块(IPM)的选择与驱动 | 第60-62页 |
·软启动电路 | 第62-63页 |
·检测与调理电路 | 第63-65页 |
·电流检测与调理电路 | 第63-64页 |
·转子位置与速度检测电路 | 第64-65页 |
·保护电路 | 第65-66页 |
·过压检测与保护电路 | 第65页 |
·过流保护电路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交流永磁同步伺服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67-81页 |
·引言 | 第67页 |
·开发软件介绍 | 第67-68页 |
·TMS320F2812的数据格式处理 | 第68-70页 |
·Q格式表达法 | 第68-69页 |
·标么值(PU)表示法 | 第69-70页 |
·系统软件的整体结构 | 第70-71页 |
·系统主要程序模块 | 第71-80页 |
·转子位置初始定位 | 第71-74页 |
·转子位置计算与调节模块 | 第74-75页 |
·速度计算与调节模块 | 第75-78页 |
·电流采样与调节模块 | 第78-79页 |
·SVPWM程序模块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第81-86页 |
·实验参数与实验平台 | 第81-82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2-85页 |
·DSP输出的SVPWM波信号 | 第82-83页 |
·IPM的驱动信号 | 第83页 |
·电机的线电压波形 | 第83-84页 |
·电机的电流波形 | 第84页 |
·电机速度波形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