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复合界面的类型学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插图索引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1-12页 |
| ·研究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内容及基本方法 | 第13-15页 |
| ·基本框架 | 第15-16页 |
| 第2章 类型学研究方法 | 第16-25页 |
| ·建筑类型学的定义、特点 | 第16-17页 |
| ·建筑类型学分类等级 | 第17-18页 |
| ·建筑类型学的用途 | 第18-19页 |
| ·用建筑类型学的方法来考察复合界面 | 第19-23页 |
| ·拓扑 | 第20-21页 |
| ·引用 | 第21-22页 |
| ·裂变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25页 |
| 第3章 复合界面的形式类型 | 第25-38页 |
| ·原型—复合界面的形式来源 | 第25-28页 |
| ·原型提取 | 第25-26页 |
| ·集体记忆中的复合界面 | 第26-28页 |
| ·原型的意义—复合界面的深层结构 | 第28-30页 |
| ·复合界面原型的提取方式 | 第30-37页 |
| ·历史文化 | 第32-33页 |
| ·气候因素 | 第33-35页 |
| ·场所因素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类型的抽象—复合界面的原型与图构 | 第38-47页 |
| ·迪朗基于类型学的图构系统 | 第38-41页 |
| ·复合界面运用图构系统方法的空间化表达 | 第41-45页 |
| ·柱廊空间 | 第42-43页 |
| ·架空空间 | 第43-44页 |
| ·凹凸空间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5章 复合界面的类型转换(场所化、现实化) | 第47-65页 |
| ·类型转换的定义,及几种类型转化的倾向 | 第47-52页 |
| ·罗西(历史主义的抽象化) | 第47-49页 |
| ·康、博塔(历史主义与地域主义的结合) | 第49-50页 |
| ·柯里亚(地域主义) | 第50-52页 |
| ·复合界面的类型转化—对生活方式的表达 | 第52-63页 |
| ·对地域文化的回应 | 第53-58页 |
| ·对环境气候的关怀 | 第58-61页 |
| ·对场所意义的提炼 | 第61-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