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文献查阅 | 第10页 |
·空间句法分析 | 第10-11页 |
·比较研究 | 第1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古典园林相关研究回顾 | 第13-18页 |
·关于古典园林的研究 | 第13页 |
·传统模式下的古典园林研究 | 第13-14页 |
·量化模式的新尝试 | 第14-15页 |
·地理信息系统GIS | 第15页 |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 | 第15页 |
·空间句法在古典园林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第三章 空间句法及相关概念 | 第18-28页 |
·空间句法(Space Syntax) | 第18-20页 |
·什么是空间句法 | 第18-19页 |
·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 | 第19页 |
·空间句法的应用 | 第19-20页 |
·空间构形(Space Configuration) | 第20-23页 |
·什么是构形 | 第20-21页 |
·空间构形的重要性 | 第21页 |
·如何描述空间构形 | 第21-23页 |
·空间认知与空间图示语言 | 第23-25页 |
·空间认知 | 第23页 |
·空间图示语言——认知活动的传达 | 第23-25页 |
·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 | 第25-27页 |
·什么是可理解度 | 第25页 |
·可理解度的计算及数值分布的内涵 | 第25-26页 |
·可理解度的再认识:从空间认知到空间使用行为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空间构形分析及可理解度的量化提取 | 第28-41页 |
·分析案例的选取 | 第28-33页 |
·案例一——留园 | 第28-30页 |
·案例二——网师园 | 第30-31页 |
·案例三——郭庄 | 第31-33页 |
·空间句法分析软件 | 第33页 |
·古典园林空间的图示语言转化 | 第33-34页 |
·构园要素之“六法” | 第33页 |
·古典园林的“图画窗”意念 | 第33-34页 |
·绘制轴线图 | 第34-36页 |
·将轴线图导入分析软件并获取初始数据 | 第36页 |
·空间可理解度的获得 | 第36-40页 |
·空间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轴线连接度(Connectivity)/无限拓扑半径集成度(Integration[HH]) | 第36-38页 |
·空间可理解度(Intelligibility)=拓扑半径 3 集成度(Integration[HH]R3)/无限拓扑半径集成度(Integration[HH]) | 第38-40页 |
·古典园林空间可理解度分布描述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基于可理解度的古典园林空间系统之“模糊构形” | 第41-52页 |
·对可理解度分布规律的思考 | 第41-42页 |
·“模糊构形(Vague Configuration)”的基本构形涵义 | 第42页 |
·“模糊构形(Vague Configuration)”下的空间认知与行为 | 第42-44页 |
·“模糊构形(Vague Configuration)”与审美意识的互动 | 第44-50页 |
·“游”——重在过程的空间体验 | 第44-45页 |
·“变”——出人意料、柳暗花明的空间体验 | 第45-47页 |
·“境”——情景交融的心灵世界 | 第47-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2-55页 |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53页 |
·未来的工作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