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8页 |
·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天然药物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微生物制药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金龟子绿僵菌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金龟子绿僵菌的分类鉴定 | 第13-14页 |
·金龟子绿僵菌的生长条件 | 第14页 |
·金龟子绿僵菌的侵染机理 | 第14-15页 |
·金龟子绿僵代谢产物中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15-16页 |
·苦马豆素的研究进展 | 第16-30页 |
·苦马豆素的发现历程 | 第16-17页 |
·苦马豆素性质的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苦马豆素的药物作用及机理 | 第22-23页 |
·苦马豆素的来源研究 | 第23-25页 |
·苦马豆素的提取分离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苦马豆素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微生物代谢产物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 | 第30-33页 |
·提取分离的难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30-31页 |
·提取分离的一般过程 | 第31-32页 |
·提取分离的常用方法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页 |
·色谱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33-37页 |
·色谱技术的发现历程 | 第33-34页 |
·色谱技术的分类 | 第34页 |
·常见色谱技术及新型色谱技术 | 第34-37页 |
·小结 | 第3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本研究的目的 | 第37页 |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第二章 金龟子绿僵菌的发酵培养及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 | 第38-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41页 |
·金龟子绿僵菌的形态 | 第40-41页 |
·发酵液的性状 | 第41页 |
·菌丝体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1页 |
·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金龟子绿僵菌菌丝体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 第43-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方法 | 第44-46页 |
·结果 | 第46-49页 |
·菌丝体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结果 | 第46页 |
·苦马豆素的鉴定结果 | 第46-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金龟子绿僵菌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 第51-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材料 | 第51-52页 |
·方法 | 第52-55页 |
·结果 | 第55-57页 |
·发酵液中苦马豆素的提取与分离结果 | 第55页 |
·苦马豆素的鉴定结果 | 第55-57页 |
·产物中苦马豆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57页 |
·讨论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