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导思想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本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导思想的演进 | 第19-24页 |
·环境影响评价的产生与环评制度指导思想 | 第19页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产生与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与指导思想 | 第20-24页 |
第三章 多视角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导思想 | 第24-33页 |
·法学理论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导思想的作用 | 第24-27页 |
·法理学视角下的环评制度指导思想 | 第24-25页 |
·民法学视角下的环评制度指导思想 | 第25-27页 |
·生态学理论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导思想的影响 | 第27-29页 |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物物相关,相生相克理论 | 第28-29页 |
·经济学理论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导思想的影响 | 第29-33页 |
·外部不经济性理论 | 第29-30页 |
·庇古理论 | 第30-33页 |
第四章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导思想分析 | 第33-39页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问题 | 第33-36页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原则方面 | 第33-34页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目的方面 | 第34-35页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理念方面 | 第35页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象和内容方面 | 第35-36页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问题的成因 | 第36-39页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基本原则问题的成因 | 第36-37页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的问题的成因 | 第37页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立法理念问题的成因 | 第37页 |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象和内容问题的成因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导思想比较研究 | 第39-54页 |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39-44页 |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状况 | 第39-40页 |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程序和内容 | 第40-41页 |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象 | 第41-42页 |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42-43页 |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司法实施机制 | 第43-44页 |
·俄罗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44-47页 |
·俄罗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状况 | 第44-45页 |
·俄罗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原则和范围 | 第45-46页 |
·俄罗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管理体制 | 第46-47页 |
·法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47-50页 |
·法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状况 | 第47页 |
·法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范围、内容 | 第47-49页 |
·法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审查 | 第49-50页 |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50-54页 |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状况 | 第50页 |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评价对象 | 第50-51页 |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主要内容 | 第51-52页 |
·日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效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完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54-60页 |
·中国环评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强调环评目的 | 第54-55页 |
·中国环评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强调兼顾公平和效率 | 第55-56页 |
·中国环评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强调生态平衡观 | 第56-58页 |
·中国环评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强调实现环境权 | 第58页 |
·中国环评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强调实现全面环评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