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国民经济管理论文--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论文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4页
     ·选题背景第10-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14-15页
     ·研究对象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页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第15-18页
     ·基本思路第15-16页
     ·框架结构第16-18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第18-21页
第二章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1-40页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1-26页
     ·从资源和产品的循环利用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第21-22页
     ·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第22-23页
     ·从产品的生态化设计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第23页
     ·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第23-24页
     ·从生产者责任延伸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第24页
     ·从科学技术创新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第24-25页
     ·从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第25页
     ·从政府推动角度发展循环经济第25-26页
   ·国内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6-38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第26-29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第29-30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第30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第30-34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第34-36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第36-37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第37-38页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简评第38-40页
第三章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研究第40-56页
   ·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第40-51页
     ·循环经济的概念第40-41页
     ·循环经济的特征第41-42页
     ·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第42-43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第43-44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第44-45页
     ·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第45-47页
     ·循环经济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47-51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第51-56页
     ·模式与范式的关系第51-52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第52-53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其运行模式的关系第53页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第53-56页
第四章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第56-72页
   ·以美国为代表的循环消费模式第56-57页
   ·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回收系统(DSD)模式第57-61页
   ·以日本为代表的立法推进模式第61-64页
   ·以丹麦为代表的生态工业园模式第64-67页
   ·以法国为代表的行业协会推进模式第67-68页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68-72页
第五章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第72-83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目标第72-73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思路第73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原则第73-74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依据第74-76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第76-79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的特征第79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的优点第79-81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的形成条件第81-83页
第六章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的构建第83-107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设计第83-84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设计的原则第83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的构成要素第83-84页
   ·支持系统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第84-91页
     ·理论支持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第84-85页
     ·政策支持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第85-87页
     ·制度支持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第87-89页
     ·技术支持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第89-90页
     ·舆论支持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第90-91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的内部作用机理第91-92页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的构建第92-107页
     ·理论支持第92-93页
     ·政策支持第93-100页
     ·制度支持第100-104页
     ·技术支持第104-105页
     ·舆论支持第105-107页
第七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了科研成果第116-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作者简介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因素研究
下一篇: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城市群形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