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油田长2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前言 | 第11-21页 |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油藏描述研究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6页 |
| ·油藏描述研究的发展阶段与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油藏描述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研究思路及目标 | 第1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 ·取得的成果 | 第20页 |
| ·创新点 | 第20-21页 |
| 2 区域概况及地层格架 | 第21-30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24页 |
| ·研究区位置及构造特征 | 第21-22页 |
| ·地层特征 | 第22-23页 |
| ·区域沉积演化特征 | 第23-24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4-30页 |
| ·油层、小层、单砂体的划分与对比 | 第24-25页 |
| ·研究区地层划分对比的结果 | 第25-30页 |
| 3 沉积相和物源方向研究 | 第30-47页 |
| ·古流向及物源方向分析 | 第30-36页 |
| ·古流向与物源方向分析 | 第30-32页 |
| ·轻矿物指示的物源方向 | 第32-33页 |
| ·重矿物指示的物源方向 | 第33-36页 |
| ·沉积相研究流程与划分方法 | 第36-37页 |
| ·研究流程 | 第36页 |
| ·沉积相的划分方法 | 第36-37页 |
| ·研究区沉积相划分方法及测井相特征 | 第37-41页 |
| ·沉积相划分方法及依据 | 第37-40页 |
| ·测井相研究 | 第40-41页 |
| ·沉积体系分析 | 第41-47页 |
|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41页 |
| ·剖面沉积相分析 | 第41页 |
| ·沉积平面展布特征 | 第41-47页 |
| 4 储层特征研究 | 第47-62页 |
| ·储层微观特征 | 第47-48页 |
| ·孔隙类型 | 第47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7-48页 |
|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48-51页 |
| ·岩性与电性 | 第48-50页 |
| ·物性与电性 | 第50-51页 |
| ·含油性与电性 | 第51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51-56页 |
| ·层内非均质性 | 第51-53页 |
| ·层间非均质性 | 第53-55页 |
|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5-56页 |
| ·油藏类型 | 第56页 |
| ·油水分布研究 | 第56-59页 |
| ·划分油水界面的方法 | 第56-57页 |
| ·本研究油水界面划分方法的选择 | 第57页 |
| ·油水界面的划分依据 | 第57-59页 |
| ·油水分布规律 | 第59页 |
| ·储量计算 | 第59-62页 |
| 5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 | 第62-88页 |
| ·地质建模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 第62-64页 |
| ·地质建模基本概念 | 第62页 |
| ·地质建模的发展 | 第62-64页 |
| ·建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 第64-70页 |
| ·地质建模方法 | 第64-68页 |
| ·储层建模的原则 | 第68-69页 |
| ·目前常用的建模软件及其特点 | 第69-70页 |
|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70-75页 |
| ·建模原则 | 第70页 |
| ·建模软件的选择 | 第70页 |
| ·建模程序与步骤 | 第70-73页 |
| ·建模区块网格设计及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73-75页 |
| ·建模精度和可信度分析方法 | 第75页 |
| ·本研究减小建模过程中不确定性的方法 | 第75-88页 |
| 6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第88-97页 |
| ·油藏模型的建立 | 第88-92页 |
| ·历史拟合 | 第92-97页 |
| 7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97-108页 |
| ·河流相储层中剩余油类型和分布规律 | 第97-100页 |
| ·河流相油藏剩余油类型及丰度 | 第98-99页 |
| ·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 第99-100页 |
| ·研究区剩余油微观形成方式 | 第100-101页 |
| ·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101-103页 |
| ·层间剩余油分布 | 第101-102页 |
| ·平面剩余油分布 | 第102-103页 |
| ·研究区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103-105页 |
| ·地层主应力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103页 |
| ·采油方式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 ·高含水区存在难动用的死油区 | 第104页 |
| ·储层的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 ·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方案预测 | 第105-108页 |
| 8 结论与认识 | 第108-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5页 |
| 图版 | 第115-117页 |
| 作者科研简介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