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第12-28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2-21页 |
1 流行病学 | 第12页 |
2 VAP发病机制 | 第12-15页 |
·气管插管、插管方式和重复插管 | 第12-13页 |
·气管导管内细菌生物被膜形成 | 第13页 |
·呼吸机引起的肺损伤 | 第13-14页 |
·胃内细菌易位 | 第14页 |
·口咽部病原微生物定植和误吸 | 第14页 |
·气囊上滞留物的移行 | 第14页 |
·呼吸机相关设备及医护人员所致交叉感染 | 第14-15页 |
3 VAP诊断 | 第15-19页 |
·VAP临床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VAP病原学诊断技术 | 第16-19页 |
·直接革兰氏染色镜检细菌学检查 | 第16-17页 |
·气管内抽吸物(ETA)常规定性培养 | 第17页 |
·呼吸道分泌物的定量培养及其临床意义 | 第17页 |
·支气管镜诊断技术 | 第17-18页 |
·VAP诊断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4 VAP的病原菌及发生相关危险因素 | 第19-21页 |
·VAP的病原菌 | 第19页 |
·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 第19-21页 |
·气管插管、再次插管和气管切开 | 第19-20页 |
·呼吸机设备 | 第20页 |
·抗生素应用 | 第20页 |
·预防应激性溃疡 | 第20页 |
·留置胃管和肠道营养 | 第20-21页 |
·机械通气模式 | 第21页 |
·其它方面 | 第21页 |
二、目前VAP预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 第21-28页 |
1 防止交叉感染 | 第21-22页 |
2 有关胃肠道的管理 | 第22-23页 |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 第22页 |
·胃动力药物的应用 | 第22页 |
·患者营养状况 | 第22-23页 |
·减少口咽部和消化道内定植菌群 | 第23页 |
3 人工气道的管理 | 第23-24页 |
·声门下分泌物吸引(SSD) | 第23页 |
·镀银气管插管 | 第23页 |
·气管内导管管理 | 第23-24页 |
·气囊导管中气囊的管理 | 第23-24页 |
·气管导管的管理 | 第24页 |
·清除气道分泌物 | 第24页 |
4 加强呼吸机管路及呼吸装置管理 | 第24-25页 |
·呼吸环路管理 | 第24页 |
·及时清除管路内的冷凝水 | 第24-25页 |
·防止生物被膜(biofilm,BF)的形成 | 第25页 |
5 患者体位的管理 | 第25页 |
6 合理使用机械通气策略 | 第25页 |
·避免气管插管及使用无创通气 | 第25页 |
·经口插管 | 第25页 |
7 免疫学预防 | 第25-26页 |
8 VAP抗生素临床应用 | 第26-28页 |
·VAP抗生素临床原则 | 第26页 |
·VAP抗生素治疗临床改善 | 第26-27页 |
·VAP治疗失败的原因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监测研究 | 第28-47页 |
一 材料及方法 | 第28-30页 |
1 病例选择及情况分类 | 第28页 |
2 VAP临床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3 标本处理及培养方法 | 第29页 |
·分离培养与鉴定 | 第29页 |
·质控菌株 | 第29页 |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二 结果 | 第30-39页 |
1 危险因素 | 第30-35页 |
·年龄与VAP发生关系 | 第30-31页 |
·VAP与慢性基础性系统疾病 | 第31页 |
·机械通气时间与VAP发生关系 | 第31-32页 |
·插管方式与VAP发生关系 | 第32-33页 |
·抑酸剂使用与VAP发生关系 | 第33-34页 |
·曾经使用抗生素与VAP发生关系 | 第34-35页 |
2 VAP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情况结果分析 | 第35-39页 |
·病原菌分布 | 第35-37页 |
·病原菌耐药情况 | 第37-39页 |
·革兰阳性球菌药敏试验分析 | 第38-39页 |
3 治疗与转归 | 第39页 |
三 讨论 | 第39-46页 |
1 VAP与年龄及慢性基础疾病 | 第39-40页 |
2 VAP与通气时间长短及插管方式 | 第40-42页 |
3 VAP与消化道、呼吸道细菌定植 | 第42-43页 |
4 VAP的病原学 | 第43-46页 |
四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