柽柳和萹蓄归经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综述归经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39页 |
·中医理论的历史及主要内容 | 第14-20页 |
·中医理论的发展史 | 第14-15页 |
·中医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5-20页 |
·归经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史 | 第20-25页 |
·归经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归经理论的发展 | 第21-23页 |
·归经理论的意义 | 第23-24页 |
·归经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 第24-25页 |
·归经的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现有归经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文献研究 | 第26页 |
·实验研究 | 第26-29页 |
·归经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 第29-30页 |
·归经理论与海洋中药发展 | 第30-36页 |
·海洋中药研发 | 第30-32页 |
·归经理论指导海洋中药研发 | 第32-34页 |
·特色海洋中药——海洋中成药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第二章 膀胱经及入膀胱经中药 | 第39-120页 |
·膀胱经简介 | 第39-46页 |
·膀胱经的认识 | 第39-43页 |
·膀胱经在经脉学说中的地位 | 第43-45页 |
·膀胱经是经脉学说的核心 | 第45-46页 |
·归膀胱经中药药材与成分 | 第46-94页 |
·归膀胱经中药药材 | 第46-53页 |
·药材特点 | 第46-47页 |
·归经情况 | 第47页 |
·功效分析 | 第47-52页 |
·代表中药选择原则 | 第52-53页 |
·归膀胱经中药化学成分 | 第53-94页 |
·黄酮 | 第53-70页 |
·三萜 | 第70-87页 |
·生物碱 | 第87-90页 |
·归膀胱经中药化学成分类型、活性特点 | 第90-91页 |
·归膀胱经中药化学成分体内分布分析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20页 |
第三章 萹蓄归经研究 | 第120-159页 |
·萹蓄研究 | 第120-128页 |
·萹蓄活性(功效) | 第120-122页 |
·萹蓄化学成分 | 第122-128页 |
·萹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8-135页 |
·萹蓄挥发油研究 | 第128-130页 |
·萹蓄黄酮研究 | 第130-133页 |
·萹蓄总黄酮提取工艺探索 | 第133-135页 |
·萹蓄生物学实验 | 第135-153页 |
·萹蓄抑菌研究 | 第135-137页 |
·大鼠口服萹蓄总黄酮后体液与组织分布研究 | 第137-153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137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37页 |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 | 第137-139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139-140页 |
·分析方法研究 | 第140-1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46-153页 |
·小结 | 第153-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59页 |
第四章 柽柳归经研究 | 第159-193页 |
·柽柳研究 | 第159-167页 |
·柽柳活性(功效) | 第159-160页 |
·化学成分 | 第160-167页 |
·柽柳化学成分研究 | 第167-169页 |
·大鼠口服柽柳总黄酮后体液与组织分布研究 | 第169-189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169-17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70页 |
·给药方案及样品采集 | 第170-171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171-172页 |
·分析方法研究 | 第172-18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81-189页 |
·小结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193页 |
第五章 柽柳和萹蓄归经研究的对比分析 | 第193-204页 |
·柽柳与萹蓄中药材对比分析 | 第193-195页 |
·化学成分比较 | 第193页 |
·功效(活性)比较 | 第193-194页 |
·小结 | 第194-195页 |
·体液分析比较 | 第195-197页 |
·入血成分结构、活性对比 | 第195-196页 |
·入血成分体内动力学对比 | 第196页 |
·小结 | 第196-197页 |
·组织分布比较 | 第197-200页 |
·萹蓄组织分布 | 第197-199页 |
·柽柳组织分布 | 第199-200页 |
·小结:柽柳归膀胱经 | 第200页 |
·归经理论指导海洋中药研究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04页 |
附件1 | 第204-207页 |
附件2 | 第207-208页 |
致谢 | 第208-209页 |
个人简历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