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 第9-12页 |
| ·原位控藻技术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生物操纵 | 第12-13页 |
| ·人工浮岛技术 | 第13-14页 |
| ·扬水筒技术 | 第14-15页 |
| ·遮光控藻技术 | 第15-17页 |
| ·影响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 | 第17-22页 |
| ·营养盐 | 第17-19页 |
| ·光照度 | 第19-21页 |
| ·温度 | 第21-22页 |
| ·pH | 第22页 |
| ·水动力 | 第22页 |
| ·遮光控藻技术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4-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 ·检测方法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光照度对水柱中藻类生长特性影响研究 | 第27-3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7-30页 |
| ·藻种与培养基 | 第27-28页 |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8-30页 |
| ·水柱实验 | 第28-29页 |
| ·摇瓶试验 | 第29页 |
| ·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 ·结果 | 第30-36页 |
| ·入射光照度对斜生栅藻比增殖速率的影响 | 第30-32页 |
| ·可获得平均光照度与稳态藻类生物量的关系 | 第32-34页 |
| ·水体pH 和磷酸盐对藻类增殖的响应 | 第34-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结论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光照度对蓝藻垂直迁移特性影响研究 | 第38-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 ·藻种与培养基 | 第38页 |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38-40页 |
| ·摇瓶试验 | 第38-39页 |
| ·水柱试验 | 第39页 |
| ·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 ·结果 | 第40-50页 |
| ·摇瓶试验中光照度对蓝藻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0-44页 |
| ·不同光照度下2 种蓝藻的生长特征 | 第40-42页 |
| ·不同光照度下2 种蓝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42-44页 |
| ·水柱试验中光照度对微囊藻沉降速度与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第44-50页 |
| ·不同光照度下微囊藻垂直迁移特征 | 第44-47页 |
| ·不同光照度下不同深度处微囊藻胞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第47-50页 |
| ·讨论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遮光曝气组合方法控藻作用研究 | 第52-63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55页 |
| ·藻种与培养基 | 第52-53页 |
|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53-55页 |
| ·静态条件下水柱遮光曝气试验 | 第53页 |
| ·连续流条件下水柱遮光曝气试验 | 第53-54页 |
| ·遮光曝气组合连续流水柱试验 | 第54-55页 |
| ·结果 | 第55-61页 |
| ·静态条件下水柱遮光曝气控藻作用 | 第55-57页 |
| ·连续流条件下水柱遮光曝气控藻作用 | 第57-59页 |
| ·遮光曝气组合连续流抑藻试验 | 第59-61页 |
| ·讨论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3-65页 |
|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