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文化碰撞中的传承与流变--环洱海地区白族服饰艺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8-10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 ·与论文相关的基本概念 | 第10-13页 |
| ·环洱海地区 | 第10-12页 |
| ·蜀身毒道 | 第12页 |
| ·茶马古道 | 第12-13页 |
| ·文化传承 | 第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第13-16页 |
| ·专著类研究 | 第13-15页 |
| ·论文类研究 | 第15-16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 ·关于本文的基本结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环洱海地区白族服饰艺术的历史演变 | 第17-36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势头强劲的中原风 | 第18-24页 |
| ·古道十字路口的环洱海地区 | 第18-20页 |
| ·从游牧到渔业农耕的转变 | 第20-24页 |
| ·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白族服饰 | 第24-33页 |
| ·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白族先民的服饰 | 第24页 |
|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白族服饰 | 第24-25页 |
| ·南诏时期白族服饰 | 第25-28页 |
| ·大理国时期白族服饰 | 第28-30页 |
| ·元明清时期白族服饰 | 第30-33页 |
| ·典型传统服饰的交融与流变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现代环洱海地区白族服饰艺术分析 | 第36-59页 |
| ·引言 | 第36页 |
| ·儿童服饰 | 第36-41页 |
| ·帽饰 | 第36-37页 |
| ·服装 | 第37-39页 |
| ·配件 | 第39-41页 |
| ·鞋子 | 第41页 |
| ·男子服饰 | 第41-45页 |
| ·头饰 | 第41-42页 |
| ·上衣 | 第42-44页 |
| ·下裳 | 第44-45页 |
| ·女子服饰 | 第45-57页 |
| ·头饰 | 第45-50页 |
| ·衬衣与领褂 | 第50-51页 |
| ·围腰与飘带 | 第51-55页 |
| ·裤装 | 第55-56页 |
| ·鞋子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环洱海地区白族服饰艺术文化内涵 | 第59-76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生产生业方式的改变 | 第59-63页 |
| ·自然环境的影响 | 第59-61页 |
| ·经济条件的发展 | 第61-62页 |
| ·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62-63页 |
| ·人生礼仪之体现 | 第63-67页 |
| ·服饰与诞生 | 第64页 |
| ·服饰与成年 | 第64-65页 |
| ·服饰与婚礼 | 第65-67页 |
| ·服饰与丧葬 | 第67页 |
| ·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 | 第67-71页 |
| ·"反古复始"的继承观 | 第68-69页 |
| ·神明的向往 | 第69-70页 |
| ·万象的载体 | 第70-71页 |
| ·民族文化的交融 | 第71-74页 |
| ·汉文化的影响 | 第71-73页 |
| ·彝族文化的影响 | 第73-74页 |
| ·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 | 第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环洱海地区白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 第76-87页 |
| ·引言 | 第76页 |
| ·电影《五朵金花》与当代白族服饰 | 第76-79页 |
| ·阿鹏装与白族男装 | 第77-78页 |
| ·金花装与白族女装 | 第78-79页 |
| ·环洱海地区白族服饰现状分析 | 第79-83页 |
| ·舞台化 | 第79-81页 |
| ·商业化 | 第81-83页 |
| ·国际化 | 第83页 |
| ·环洱海地区白族服饰保护 | 第83-85页 |
| ·政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 第83-84页 |
| ·倡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 第84-85页 |
| ·增强人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 第85页 |
| ·小结 | 第85-87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87-90页 |
| ·论文结论 | 第87-88页 |
| ·论文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94-95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