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导论 | 第12-29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 第12-18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6页 |
·研究价值 | 第16-18页 |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建构:国际视角 | 第18-21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生态思想的哲学解读:国内视角 | 第21-22页 |
·国内学者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与评论 | 第22-23页 |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综述 | 第23-24页 |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8-29页 |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 第29-62页 |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生态思想 | 第29-43页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唯物论视角 | 第30-33页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辩证法视角 | 第33-36页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历史观视角 | 第36-41页 |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生态思想意蕴的几点启示 | 第41-43页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挖掘和拓展 | 第43-53页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第43-44页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挖掘 | 第44-50页 |
·制度批判、技术批判和消费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意蕴的拓展 | 第50-52页 |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 | 第52-53页 |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 第53-60页 |
·中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政策及社会实践 | 第54-56页 |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 | 第56-58页 |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创新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3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 | 第62-85页 |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 第62-68页 |
·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口资源概况 | 第62-66页 |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 | 第66-68页 |
·西部地区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 第68-78页 |
·西部地区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 | 第68-72页 |
·西部地区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外部影响:基于负的外部性的考察 | 第72-75页 |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 | 第75-76页 |
·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统一 | 第76-78页 |
·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78-84页 |
·发展观念落后,生态文明建设缺乏正确的价值理念 | 第78-80页 |
·经济发展整体落后,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物质基础保障 | 第80-81页 |
·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生态安全保障 | 第81-82页 |
·制度不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 第82-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4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和策略 | 第85-109页 |
·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 第85-90页 |
·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 第85-86页 |
·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 第86-88页 |
·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应处理好的关系 | 第88-90页 |
·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 第90-94页 |
·生态文明建设是西部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 第90-91页 |
·生态文明建设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 第91-92页 |
·生态文明建设是西部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典型体现 | 第92-93页 |
·生态文明建设是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93-94页 |
·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和策略 | 第94-107页 |
·强化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和发展观 | 第95-97页 |
·构建新型的"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 第97-99页 |
·改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和低碳化,构筑西部产业发展的生态基础 | 第99-102页 |
·加强制度建设,建构西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的行为规范体系 | 第102-106页 |
·建立绿色国民账户和绿色GDP核算体系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5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 第109-112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09-111页 |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后记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