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缘起与目的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研究范围界定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2. “文革”后期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4-20页 |
·政治背景 | 第14-17页 |
·批林整风、批林批孔 | 第14-15页 |
·评法批儒 | 第15-16页 |
·反击右倾翻案风 | 第16-17页 |
·文化背景 | 第17-20页 |
·“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与“文艺黑线专政论” | 第17-18页 |
·“三突出”艺术原则与文艺政策的调整 | 第18-20页 |
3. “文革”后期美术的发展及其特征 | 第20-31页 |
·“文革”后期毛泽东肖像画的转变 | 第20-23页 |
·革命题材画的创作与再次兴起 | 第23-26页 |
·革命历史题材画的创作与发展 | 第23-24页 |
·对祖国大好河山以及革命圣地的描绘 | 第24-25页 |
·革命精神与社会发展的象征性表现 | 第25-26页 |
·工农兵及其社会生活成为美术创作的重要内容 | 第26-28页 |
·对工人阶级的生活以及工业成果的表现 | 第26-27页 |
·对农民生活以及农业丰收的表现 | 第27-28页 |
·对军营生活和革命战争的表现 | 第28页 |
·“文革”后期美术创作中的女性题材 | 第28-31页 |
·“文革”后期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地位 | 第29-30页 |
·“文革”后期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 | 第30-31页 |
4. “文革”后期美术的价值分析 | 第31-41页 |
·题材内容的转变是美术走向相对正常化的标志 | 第32-33页 |
·美术创作的普及是美术走向初步繁荣的特征 | 第33-36页 |
·“文革”后期的城市美术 | 第33-34页 |
·“文革”后期的农村美术 | 第34-35页 |
·“文革”后期的工矿企业美术 | 第35页 |
·“文革”后期的部队美术 | 第35-36页 |
·美术队伍的壮大为“文革”后美术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 第36-38页 |
·专业队伍的发展 | 第36-37页 |
·业余队伍的壮大 | 第37-38页 |
·绘画种类的丰富与写实语言体系的建立是“文革”后美术发展的前奏 | 第38-41页 |
·“文革”后期绘画种类的全面发展 | 第38-39页 |
·“文革”后期美术创作方法和语言的革新与成熟 | 第39-41页 |
5.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图 | 第4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