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艺术论文

明清私家园林艺术中道学渊涵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研究背景第10-14页
     ·论文之缘起第10-12页
     ·道与道学第12-14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页
   ·论文中所涉及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的基本思路第14-17页
     ·主要的方法第14-15页
     ·研究的主要思路第15-17页
   ·小结第17-18页
2 道学的思想历程及源流第18-38页
   ·道家学派的发展第18-30页
     ·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第18-24页
     ·秦汉时期黄老之学第24-28页
     ·魏晋时期的玄学第28-29页
     ·隋唐时期的重玄学第29-30页
     ·宋元明清时期的内丹心性学第30页
   ·道教的发展史第30-33页
     ·道教的宗教神学第31-32页
     ·道教的宗教理论第32-33页
     ·道教的宗教仪式第33页
     ·道教的民族特色第33页
   ·内丹学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第33-36页
     ·内丹学之初传第34页
     ·内丹学理论的体系化第34-36页
   ·小结第36-38页
3 道学对社会文化心理、山水文化及艺术精神的影响第38-50页
   ·道学对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第38-44页
     ·“无为”则“无不为”——困扰千年的“出世”与“入世”的问题第38页
     ·由“端委(?)绅”到“玉柄麈尾”的转变——名士玄谈第38-39页
     ·“感伤生命”与“澹泊逍遥”——文人名士理想人格的矛盾性第39-40页
     ·“醉”的不同境界——从“大人先生”到“五柳先生”第40-42页
     ·“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儒释道相融下的生活方式第42-43页
     ·“独抒灵性,不拘格套”——性情抒发与精神自由第43-44页
   ·道学对山水文化及艺术精神的影响第44-48页
     ·道学影响下的山水自然观第44-47页
     ·道学影响下的隐逸观第47-48页
   ·小结第48-50页
4 道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第50-88页
   ·道学影响下的一些重要园林现象第50-64页
     ·“道”的直接产物——宫观园林第50-56页
     ·道学对皇家园林的影响第56-58页
     ·道学对私家园林的影响第58-63页
     ·“文中之园”:道学影响下园境的虚拟化与造园理论的文学化第63-64页
   ·道学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匠及风格的影响第64-78页
     ·海上有仙山——道教理想境界对园林意匠的影响第64-66页
     ·“自然”而“然”——道家思想对园林风格的影响第66-68页
     ·阴阳论与园林布局第68-73页
     ·“逍遥游”——园林情趣的扩展第73-74页
     ·“壶中天地”——园林的小型化与精致化第74-75页
     ·“庭空月无影,梦暖雪生香”——道学境界对于园林中“形”、“色”“声”、“味”的影响第75-78页
   ·“诗思竹间得,道心松下生”:道学影响下的园林审美境界第78-86页
     ·“料得青山应似我”——园林审美中的“通”第78-80页
     ·“一唱三叹,而有遗音”——园林审美中的“婉”第80-81页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园林审美中的“妙”第81-83页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静”——园林审美中的“空”与“灵”第83-85页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园林审美中的“拙”第85-86页
   ·小结第86-88页
5 明清私家园林中道学意匠及审美个案剖析第88-100页
   ·出入虚无缥缈间:“海上有仙山”道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第88-89页
     ·景点原型:秦始皇之兰池宫第88页
     ·明清私家园林中“海上仙山”景点解读第88-89页
   ·鱼游之乐与人游之乐的统一:“濠濮鱼乐”道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第89-90页
     ·景点原型:庄惠濠梁之辩及晋文帝的“濠濮间想”第89页
     ·明清私家园林中“濠濮鱼乐”景点解读第89-90页
   ·乘此无尽兴:“不系舟”道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第90-92页
   ·月光长照金樽里:“月”的道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第92-94页
   ·留得残荷听雨声:“天籁”的道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第94-95页
   ·植物虽微性常有:“动、植物”的道学意匠及审美境界解读第95-98页
   ·小结第98-100页
6 结论与不足第100-102页
   ·结论第100页
   ·不足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附录A第106-116页
附录B第116-120页
附录C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CI在醴陵市景观特色营建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另一种传承—启发性原则在风景园林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