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废渣渣场环境危害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固废渣场危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固体废弃物毒性鉴别研究 | 第12-13页 |
·污染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研究区情况调查 | 第19-25页 |
·研究区域概述 | 第19页 |
·渣场堆存状况 | 第19页 |
·渣场污染物来源 | 第19-24页 |
·污染企业调查 | 第19-21页 |
·冶炼废渣来源 | 第21-24页 |
·现场调查情况 | 第24-25页 |
3 固体废物样品采集及实验设计 | 第25-35页 |
·采样目的 | 第25页 |
·采样点与采样时间 | 第25-27页 |
·采样量与采样份数 | 第27-30页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0-35页 |
·全量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 第31页 |
·亚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 第31页 |
·浸出毒性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腐蚀性实验方法 | 第32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2-35页 |
4 固体废物的毒性鉴别试验 | 第35-49页 |
·监测因子的确定 | 第35-36页 |
·全量分析 | 第36-44页 |
·全量分析的制备 | 第36页 |
·全量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 第36-41页 |
·全量分析结果判别 | 第41-44页 |
·固体废物的浸出毒性实验 | 第44-47页 |
·浸出毒性试样的制备 | 第44-45页 |
·浸出毒性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浸出毒性结果判别 | 第46-47页 |
·固体废物腐蚀性鉴别实验 | 第47-48页 |
·腐蚀性鉴别依据和方法 | 第47页 |
·腐蚀性鉴别实验结果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固体废物的毒理学实验与区域健康风险 | 第49-77页 |
·毒理学实验试样制备 | 第49-50页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50-54页 |
·急性毒性初筛的依据和方法 | 第50-53页 |
·急性毒性结果与讨论 | 第53-54页 |
·亚急性毒性试验 | 第54-56页 |
·亚急性毒性实验的依据和方法 | 第54页 |
·亚急性毒性结果与讨论 | 第54-56页 |
·健康风险评价体系 | 第56-67页 |
·资料收集及分析 | 第57页 |
·毒性评估 | 第57-60页 |
·暴露评估 | 第60-65页 |
·风险表征 | 第65-67页 |
·区域健康风险评价 | 第67-76页 |
·样品分析 | 第67-69页 |
·暴露剂量 | 第69-70页 |
·风险表征 | 第70-75页 |
·风险管理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渣场影响区域土壤环境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 第77-93页 |
·土壤重金属污染指数评价 | 第77-81页 |
·单因子指数法与尼梅罗指数法 | 第77-79页 |
·地质累积指数法 | 第79-80页 |
·污染负荷指数法 | 第80-81页 |
·土壤重金属评价结果 | 第81-87页 |
·土壤环境潜在生态评估 | 第87-90页 |
·潜在风险评估方法 | 第88页 |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7 渣场综合处置方案 | 第93-101页 |
·冶炼废渣的处置 | 第93-94页 |
·处置原则和处置重点 | 第93页 |
·废渣的分选 | 第93-94页 |
·废渣的资源化利用 | 第94页 |
·渣场场地治理方案 | 第94-97页 |
·冶炼渣场污染防治对策 | 第94-95页 |
·渣场的无害化处理技术路线 | 第95-97页 |
·渣场影响区土壤治理方案 | 第97-100页 |
·重度污染区 | 第97-98页 |
·中度污染区 | 第98-99页 |
·轻度污染区 | 第99-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建议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附录 | 第111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目录 | 第111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