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葇及其词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0页 |
第一章 陆葇的生平及其与翰林文化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陆葇的生平 | 第10-13页 |
第二节 陆葇与翰林文化 | 第13-18页 |
第二章 陆葇与浙西词派 | 第18-29页 |
第一节 陆葇与浙西词人的交往 | 第18-21页 |
一、陆葇与朱彝尊 | 第18-19页 |
二、陆葇与沈皞日、沈岸登 | 第19-20页 |
三、陆葇与李良年、李符 | 第20页 |
四、陆葇与龚翔麟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陆葇对浙西词派主张的认同 | 第21-23页 |
第三节 陆葇对浙西词派路数的偏离 | 第23-29页 |
一、陆葇的《枫江渔父图》词与浙派词人不同 | 第23-25页 |
二、陆葇的《乐府补题》唱和词与浙派词人不同 | 第25-29页 |
第三章 陆葇词中的隐逸意识 | 第29-40页 |
第一节 陆葇对陶渊明的心仪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陆葇《秋水轩倡和》词中的避世思想 | 第31-34页 |
第三节 崇尚禅宗的淡泊闲适生活 | 第34-36页 |
第四节 形成陆菜隐逸情怀的原因 | 第36-40页 |
一、坎坷的人生、浓厚的家族禅风及其影响 | 第36-37页 |
二、江南隐逸文化的影响 | 第37-40页 |
第四章 陆葇词中的词史意识 | 第40-51页 |
第一节 陆葇词中词史意识的体现 | 第41-47页 |
一、"以词存史"与"以史入词" | 第41-43页 |
二、"史外传心之史" | 第43-45页 |
三、以史传的散文手法写词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形成陆葇词史意识的原因 | 第47-51页 |
一、清初词坛构建"词史"意识的影响 | 第47-49页 |
二、脉承阳羡词派的"词史"意识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