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研究现状综评 | 第15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9页 |
| ·理论框架的选择 | 第19-21页 |
| ·研究的思路、结构和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第22-23页 |
|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2页 |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22-23页 |
| 第2章 建国以来乡村关系的历史演变 | 第23-28页 |
| ·建国初期的乡村关系 | 第23-24页 |
| ·“政社合一”体制时期的乡村关系 | 第24页 |
| ·“乡政村治”体制时期的乡村关系 | 第24-25页 |
| ·“压力型体制下”的乡村关系 | 第25-26页 |
| ·税改后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关系 | 第26-28页 |
| 第3章 乡村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湘潭县易俗河镇为个案 | 第28-52页 |
|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8-30页 |
| ·湘潭县概况 | 第28-29页 |
| ·易俗河镇及所辖三个村概况 | 第29-30页 |
| ·研究设计思路及样本情况 | 第30-33页 |
| ·研究设计 | 第30-31页 |
| ·样本概况 | 第31-33页 |
| ·问卷调查情况 | 第33-44页 |
| ·乡镇政府职能方面——财事失衡 | 第33-34页 |
| ·乡镇政府与“村两委”关系——复杂多样 | 第34-37页 |
| ·村民自治方面——能力不足 | 第37-41页 |
| ·干群关系——稳定缓和 | 第41-42页 |
| ·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主体意识缺乏 | 第42-44页 |
| ·易俗河镇乡村关系偏差的具体表现 | 第44-49页 |
| ·经济发展失衡矛盾突出 | 第44-46页 |
| ·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 第46页 |
| ·村委会不作为引发社会不稳定 | 第46-48页 |
| ·精神文明建设不务实 | 第48-49页 |
| ·村两委关系存在矛盾 | 第49页 |
| ·易俗河镇政府与三个村委会之间的关系类型 | 第49-52页 |
| ·易俗河镇政府与何洲村的关系——指导协助型 | 第50页 |
| ·易俗河镇政府与京竹村的关系——多样复杂型 | 第50-51页 |
| ·易俗河镇政府与水竹村的关系——领导附属型 | 第51-52页 |
| 第4章 易俗河镇乡村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2-58页 |
| ·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 第52-53页 |
| ·行政和财政体制不健全 | 第53-54页 |
| ·法律制度供给短缺 | 第54-55页 |
| ·人的素质及认识差异 | 第55-56页 |
| ·村两委关系不协调 | 第56-58页 |
| 第5章 协调乡村关系的对策建议 | 第58-63页 |
| ·发展经济:协调乡村关系的基础 | 第58页 |
| ·转变观念:协调乡村关系的前提 | 第58-60页 |
| ·拓宽村民教育的知识范围 | 第59页 |
| ·转变乡镇干部观念,改善乡村干部队伍的结构 | 第59页 |
| ·提高村干部管理乡村公共事务的能力 | 第59-60页 |
| ·理顺“两委”:协调乡村关系的动力 | 第60页 |
| ·健全体制:协调乡村关系的关键 | 第60-61页 |
| ·改革政绩考核制度 | 第60-61页 |
| ·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 第61页 |
| ·完善法制:协调乡村关系的保障 | 第61-63页 |
| 结语 | 第63-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附件1 | 第70-72页 |
| 附件2 | 第72-74页 |
| 附件3 | 第74-76页 |
| 附件4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