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有色金属冶炼论文--轻金属冶炼论文--铝论文

基于数学模型的铝电解槽动态过程及其预报系统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电解铝技术简介第14-15页
   ·铝电解槽动态特性及其研究的必要性第15-21页
     ·铝电解槽的稳态与非稳态传热特性第16-17页
     ·铝电解槽的物料非平衡态第17-19页
     ·铝电解槽的动态特性第19-20页
     ·铝电解槽动态特性研究的必要性第20-21页
   ·建立动态模型的可行性第21-23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第二章 铝电解槽数学模型与控制模型综述第25-34页
   ·铝电解槽数学模型第25-29页
     ·概述第25页
     ·稳态分布式模型第25-27页
     ·瞬态集总式模型第27-28页
     ·瞬态分布式模型第28-29页
   ·铝电解槽的过程控制第29-33页
     ·控制策略和应用第29-31页
     ·现有的电解过程控制模型第31-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铝电解槽能量收支理论第34-44页
   ·铝电解槽中的槽电压组成第34-38页
     ·反电动势第34-36页
     ·欧姆电压第36-38页
   ·铝电解槽能量消耗理论第38-43页
     ·主要电化学反应能耗第38-40页
     ·槽体热损失第40-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铝电解槽稳态电—热平衡模型第44-57页
   ·某200kA铝电解槽的电—热平衡测试结果与主要参数第44-46页
   ·铝电解槽电场的数值解析第46-49页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第46-47页
     ·电场模型的边界条件和求解第47页
     ·结果讨论与分析第47-49页
   ·某200kA铝电解槽的电—热场耦合数值解析第49-56页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第49-50页
     ·电—热场模型的边界条件与求解方法第50-51页
     ·求解方法第51-52页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第52-54页
     ·覆盖层厚度与烟气量对顶部散热量影响第54-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铝电解槽物料非平衡态及其数学模型第57-68页
   ·氧化铝的下料、溶解和消耗第57-58页
   ·颗粒物逃逸造成的电解质损失第58-60页
     ·电解质的挥发损失模型第58-59页
     ·电解质的夹带损失第59-60页
   ·HF生成造成的电解质损失第60-64页
     ·由电解质与氧化铝水分反应生成的HF第61-63页
     ·由电解质与炭阳极所含的氢反应生成的HF第63页
     ·溶解水生成的HF第63-64页
   ·钠的阴极吸收第64页
   ·其它方面的电解质损失第64-65页
     ·氧化铝所含的杂质第64-65页
     ·氟化锂损失第65页
   ·非稳态传热造成的电解质成分的改变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六章 氧化铝溶解模型第68-88页
   ·先前的研究成果第68-69页
   ·已有的氧化铝溶解模型第69-73页
     ·半经验模型第69-71页
     ·化学反应控制模型第71页
     ·传质控制模型第71-72页
     ·传热控制模型第72页
     ·讨论第72-73页
   ·本文提出的氧化铝溶解模型第73-81页
     ·建模原理第73页
     ·氧化铝扩散特性及其数学模型第73-78页
     ·传质控制模型(Mass transfer controlled model)第78-79页
     ·传热控制模型(Heat transfer controlled model)第79-81页
   ·氧化铝物性参数对氧化铝溶解的影响第81-85页
     ·氧化铝物性参数的内在联系第81-84页
     ·参数拟合第84-85页
   ·模型的应用方法第85-86页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七章 气泡夹带现象与理论模型第88-115页
   ·研究方法第88-91页
     ·夹带现象及其机理第88-89页
     ·研究现状第89-91页
     ·主要研究方法第91页
   ·在液体自由表面破裂的临界气泡直径第91-95页
     ·待分析的文献数据第92页
     ·无量纲分析第92-95页
   ·气泡破裂产生的液滴数目第95-98页
     ·已有研究成果第95-96页
     ·文献数据拟合第96-98页
     ·分析与讨论第98页
   ·气泡破裂产生的液滴尺寸第98-101页
     ·空气—水系统第98-100页
     ·无量纲分析第100-101页
   ·夹带率的无量纲分析第101-106页
     ·夹带率实验结果与无量纲分析第102-103页
     ·液滴大小分布及E_(ratio)(D_(dr))第103-106页
   ·液滴运动速度的研究第106-111页
     ·液滴速度模型第106-108页
     ·液滴速度的无量纲分析第108-110页
     ·应用方法第110-111页
   ·液滴夹带模型的应用第111-113页
     ·电解质的主要物理性质第112页
     ·计算方法与步骤第112-113页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八章 顶部覆盖层动态过程的综合建模第115-136页
   ·概述第115-118页
     ·已有的研究进展第116-117页
     ·顶部覆盖层的动态特性分析第117-118页
   ·阳极更换的数值模拟第118-121页
     ·模型假设第118-119页
     ·数学模型第119页
     ·物料性质和边界条件第119-120页
     ·计算结果讨论第120-121页
   ·顶部覆盖层动态过程的机理与模型第121-128页
     ·Na_3AlF_6-AlF_3-Al_2O_3三元系基本理论第121-123页
     ·顶部覆盖层动态过程及其基本假设第123-124页
     ·顶部覆盖层动态过程的计算模型第124-127页
     ·讨论第127-128页
   ·覆盖层动态过程的数值仿真模型第128-135页
     ·有限元模型及主要假设第128-129页
     ·数学模型与边界条件第129-131页
     ·计算方法与计算流程第131页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131-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6页
第九章 动态模型系统集成软件的开发及应用第136-151页
   ·系统集成方法第136-137页
   ·软件的主要结构与功能第137-141页
     ·开发软件的选择第137-138页
     ·数据输入模块第138页
     ·初始化与求解模块第138-140页
     ·数据输出模块第140-141页
   ·氧化铝溶解模型的预测结果及分析第141-142页
   ·电解质中各主要物质的收支情况预报第142-146页
     ·电解质夹带损失第142-145页
     ·电解质的其它损失第145-146页
   ·主要槽况参数的动态特性与发展趋势预报第146-147页
   ·模型验证第147-149页
   ·本章小结第149-151页
第十章 全文总结第151-154页
   ·研究工作总结第151-153页
   ·主要创新点第153页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第153-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5页
致谢第165-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67-168页
 1.发表的论文第167-168页
 2.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铁企业能源实绩平衡与优化调度策略及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高炉料面温度场在线检测系统研究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