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10-2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24页 |
| ·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分级研究 | 第11-15页 |
| ·石灰性土壤各形态无机磷与植物的有效性研究 | 第12-14页 |
| ·石灰性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转化 | 第14-15页 |
| ·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的影响 | 第15页 |
| ·影响石灰性土壤磷素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因素 | 第15-16页 |
| ·提高磷肥利用率的途径 | 第16-21页 |
| ·磷肥活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新型高效磷肥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磷高效基因型作物的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石灰性土壤磷肥施用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固、液态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的溶解性、移动性和有效性对比研究 | 第21-22页 |
| ·固体肥料在石灰性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 第21页 |
| ·液体肥料在石灰性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变化 | 第21-22页 |
| ·离子交换树脂技术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在土壤磷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3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31页 |
| ·模拟试验—同心圆扩散试验 | 第25-28页 |
| ·盆栽试验 | 第28-29页 |
| ·DGT在土壤磷素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 ·指标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测定 | 第31页 |
| ·土壤磷分级测定方法 | 第31页 |
| ·无机磷测定方法——孔雀绿法 | 第31页 |
| ·DGT中磷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 ·植株全磷含量测定 | 第32页 |
| ·数据统计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固、液态磷源在石灰性土壤中的移动性、有效性比较研究 | 第3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 ·先加水后加肥料 | 第33-37页 |
| ·不同磷源对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 ·不同形态磷肥在各圈层土壤的分布 | 第35-36页 |
| ·不同肥料处理对各圈层土壤pH值变化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先加肥料后加水 | 第37-41页 |
| ·施用方式与供磷形态对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不同处理条件下外施磷肥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 第39-40页 |
| ·不同肥料处理对各圈层土壤pH值变化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43页 |
| ·不同磷源对土壤磷的移动性、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 第41-42页 |
| ·不同磷源及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磷有效性与移动性的影响分析 | 第42页 |
| ·不同磷源对土壤pH的影响分析 | 第42-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不同滴灌频率及不同施肥方式对固、液态磷肥效应的研究 | 第44-52页 |
| ·不同滴灌频率及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干物质的影响 | 第45页 |
| ·不同滴灌频率及不同施肥处理对固、液态磷肥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不同层面Ca-P的影响 | 第47-50页 |
| ·各处理Ca_2-P的变化规律 | 第47-49页 |
| ·各处理土壤Ca_8-P与Ca_(10)-P得变化规律 | 第49-50页 |
|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百分比的影响 | 第5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固、液态磷肥对土壤供磷能力影响的对比研究 | 第52-59页 |
|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在土壤磷研究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 ·不同磷分级法的对比研究 | 第53-55页 |
| ·不同磷分级法对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 ·不同磷分级法对土壤各形态无机磷百分含量的影响 | 第55页 |
| ·不同磷分级法法对植物吸磷量的相关性研究 | 第55-58页 |
| ·连续滴灌条件下resin-P、Ca_2-P与玉米叶片、茎杆吸磷量的相关性研究 | 第56-57页 |
| ·间歇滴灌条件下resin-P、Ca_2-P与玉米叶片、茎杆吸磷量的相关性研究 | 第57-58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8-59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创新点 | 第60页 |
|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 导师评阅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