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4页 |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9-10页 |
·微卫星DNA分子标记 | 第10页 |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0-11页 |
·BAC末端序列信息开发 | 第11-12页 |
·水稻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明恢63与珍汕97一个QTL区段的分析 | 第14-2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26页 |
·数据来源 | 第14页 |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珍汕97和明恢63物理图谱补缺 | 第14-18页 |
·探针与引物的设计 | 第14页 |
·PCR模板DNA的提取 | 第14-15页 |
·探针扩增 | 第15页 |
·PCR结果检测及产物回收 | 第15-16页 |
·杂交 | 第16-17页 |
·阳性克隆的挑取与培养 | 第17页 |
·阳性克隆的Fingerprint分析 | 第17-18页 |
·阳性克隆的Southern杂交验证 | 第18页 |
·珍汕97和明恢63与日本晴的SNP/InDel的验证 | 第18-26页 |
·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8-20页 |
·分型引物设计 | 第19-20页 |
·PCR扩增 | 第20页 |
·PCR产物的酶切检测 | 第20页 |
·RFLP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20-22页 |
·探针的制备 | 第21-22页 |
·Southern杂交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2页 |
·基因组DNA酶切 | 第22页 |
·杂交 | 第22页 |
·直接测序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22-26页 |
第三章 中花11 BAC末端序列分析与验证 | 第26-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数据来源 | 第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中花11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验证 | 第26页 |
·中花11重复序列的验证 | 第26-28页 |
·引物设计 | 第26-27页 |
·探针制备 | 第27页 |
·杂交膜制备 | 第27页 |
·Southern杂交与检测 | 第27-28页 |
第四章 结果分析 | 第28-43页 |
1 与待研究的QTL对应区段的珍汕97和明恢63物理图谱补缺 | 第28-33页 |
·物理图谱比对分析 | 第28-29页 |
·较小空缺的填补 | 第29页 |
·探针制备 | 第29-30页 |
·第一次筛选结果 | 第30-31页 |
·阳性克隆的Fingerprint分析 | 第31-32页 |
·二次杂交验证 | 第32-33页 |
2 与待研究的QTL对应区段的珍汕97和明恢63 SNP的验证 | 第33-38页 |
·创造酶切位点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33-35页 |
·利用RFLP检测SNP位点 | 第35-37页 |
·直接测序验证SNP位点 | 第37-38页 |
3 中花11与日本晴之间部分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验证 | 第38-40页 |
·PCR及回收结果 | 第38-39页 |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4 中花11基因组重复序列的验证与分析 | 第40-43页 |
·PCR结果 | 第40-41页 |
·基因组酶切与杂交的结果 | 第41-43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3-46页 |
1 创造酶切位点PCR-RFLP方法的探讨 | 第43-44页 |
2 物理图谱补缺 | 第44-45页 |
3 BAC末端序列的利用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