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的历史演进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言 | 第8-14页 |
一、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萌芽 | 第14-21页 |
(一) 马克思对先前法哲学思想的探索 | 第14-16页 |
(二) “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 第16-18页 |
(三) 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 第18-21页 |
二、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根本转向 | 第21-34页 |
(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 | 第22-29页 |
1. 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和法律 | 第22-24页 |
2. “民主制是君主制的真理” | 第24-25页 |
3. 立法权是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 | 第25-27页 |
4. 私有财产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保障 | 第27-29页 |
(二) “政治国家是人类实际斗争的目录” | 第29-34页 |
1. 在政治解放的基础上实现人类解放 | 第29-31页 |
2. 人权是公民权和自然权利的统一 | 第31-32页 |
3. 实现人类解放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 第32-34页 |
三、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逐渐成熟 | 第34-45页 |
(一)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经济学解剖 | 第34-39页 |
1. 经济异化是法律异化的基础 | 第35-37页 |
2.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 第37-39页 |
(二) 市民社会是现代国家和法的自然基础 | 第39-45页 |
1. 对鲍威尔唯心主义的批判 | 第39-41页 |
2. 市民社会是国家和公法的基础 | 第41-42页 |
3. 对“普遍人权”和“天赋人权”的批判 | 第42-45页 |
四、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创立 | 第45-52页 |
(一) 法产生的社会物质基础 | 第45-47页 |
(二) 阶级性和社会性是法的本质属性 | 第47-48页 |
(三) 法的历史发展规律 | 第48-50页 |
(四) 法的自由和权利价值分析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