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土壤微生物学论文

东南极冰川边缘土壤中微生物研究及地表常压环境来源嗜压菌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符号说明第14-15页
第1章 极地冰川边缘土壤中微生物研究进展第15-42页
    1.1 冰冻圈生态系统研究进展第15-33页
        1.1.1 冰冻圈生态系统第15-20页
        1.1.2 冰冻圈重要性与气候变化第20-33页
    1.2 冰川前沿研究方法第33-39页
        1.2.1 极地冰下环境样品采样策略、技术及重大项目进展第33-35页
        1.2.2 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第35-38页
        1.2.3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解析群落代谢潜能第38页
        1.2.4 实验室低温模拟培养技术-检测微生物代谢活性第38-39页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标第39-42页
第2章 冰川前沿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在冰川消融初期的变化特点第42-59页
    2.1 前言第42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2-46页
        2.2.1 样品采集第42-44页
        2.2.2 理化参数分析和DNA提取第44页
        2.2.3 细菌16SrRNA基因拷贝数确定第44页
        2.2.4 细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第44-45页
        2.2.5 古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拷贝数确定第45页
        2.2.6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和群落组成比较第45-46页
    2.3 实验结果第46-55页
        2.3.1 理化参数第46页
        2.3.2 古菌群落结构第46-48页
        2.3.3 细菌群落结构第48-55页
    2.4 讨论第55-58页
        2.4.1 冰川前沿土壤对气候变化敏感第55-56页
        2.4.2 高丰度和低丰度细菌群落特点第56页
        2.4.3 冰厚影响群落结构第56-57页
        2.4.4 冰川前沿土壤中细菌群落功能性和稳定性第57-58页
    2.5 本章总结与展望第58-59页
第3章 冰下土壤中产甲烷通路研究第59-89页
    3.1 前言第59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9-65页
        3.2.1 样品采集第59-60页
        3.2.2 理化参数分析第60页
        3.2.3 总DNA提取第60-61页
        3.2.4 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分析第61-62页
        3.2.5 产甲烷活性检测第62-64页
        3.2.6 产甲烷菌数量检测第64页
        3.2.7 细菌和古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第64-65页
        3.2.8 宏基因组分析第65页
    3.3 实验结果第65-82页
        3.3.1 理化参数第65-67页
        3.3.2 细菌群落第67-68页
        3.3.3 古菌群落第68-71页
        3.3.4 产甲烷活性第71-74页
        3.3.5 冰下沉积物中宏基因组研究第74-82页
    3.4 讨论第82-88页
        3.4.1 冰下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第82-83页
        3.4.2 产甲烷底物对活性的影响第83-85页
        3.4.3 温度对产甲烷活性的影响第85-86页
        3.4.4 冰川下产甲烷过程模型第86-87页
        3.4.5 极地甲烷产生和释放评估第87-88页
    3.5 本章总结与展望第88-89页
第4章 嗜压菌研究绪论第89-102页
    4.1 研究进展第89-100页
        4.1.1 深部生物圈重要性第89-90页
        4.1.2 嗜压菌类群第90-96页
        4.1.3 嗜压微生物研究方法和设备第96-97页
        4.1.4 压力适应性研究进展第97-100页
    4.2 本文研究意义、目标和技术路线第100-102页
第5章 常压环境来源的嗜压菌特性研究第102-132页
    5.1 前言第102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02-106页
        5.2.1 菌株培养第102-104页
        5.2.2 菌株16S rRNA基因分析第104页
        5.2.3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第104-105页
        5.2.4 Sporosarcina psychrophila DSM6497形态分析第105页
        5.2.5 Sporosarcina psychrophila DSM6497蛋白质组分析第105-106页
    5.3 实验结果分析第106-129页
        5.3.1 生理特点和类群分析第106-112页
        5.3.2 基因组分析第112-117页
        5.3.3 S.psychrophila DSM6497在高离散剂条件下的形态变化第117-118页
        5.3.4 S.psychrophila DSM6497的蛋白质组分析第118-129页
    5.4 讨论第129-131页
    5.5 本章总结与展望第131-132页
第6章 全文总结第132-137页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32-134页
        6.1.1 冰川前沿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特点第132页
        6.1.2 冰川下沉积物中甲烷代谢特点第132-133页
        6.1.3 地表常压环境来源嗜压菌特点第133-134页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134-135页
        6.2.1 采用新思路研究不同丰度细菌类群在冰川消融初始阶段的变化特点第134页
        6.2.2 采用活性检测结合多层次群落分析研究冰下沉积物中甲烷产生特点第134页
        6.2.3 地表常压环境发现嗜压菌,扩大了嗜压菌类群和分布环境第134-135页
    6.3 研究展望第135-137页
        6.3.1 更准确预测冰川消融对冰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135页
        6.3.2 更准确评估东南极冰川下沉积物中甲烷通量及与全球变暖的关系第135页
        6.3.3 采用新的策略分离、研究和利用嗜压菌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2页
附录第152-158页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P2P平台评价
下一篇:基于石墨烯超材料的可调谐太赫兹器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