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引言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8页 |
1.2.1 东昆仑大地构造格架的划分和归属 | 第12-14页 |
1.2.2 花岗岩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工作量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已完成工作量 | 第19-21页 |
2.东昆仑区域地质概况 | 第21-33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1-23页 |
2.2 边界断裂特征 | 第23-25页 |
2.2.1 柴北缘南缘断裂(柯柯赛断裂) | 第23-24页 |
2.2.2 昆北断裂(前各纳各热-乌妥-乌斯特断裂) | 第24页 |
2.2.3 昆中断裂 | 第24-25页 |
2.2.4 昆南断裂 | 第25页 |
2.2.5 布青山南坡断裂 | 第25页 |
2.3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划分 | 第25-27页 |
2.4 区域地层 | 第27-30页 |
2.5 岩浆岩概况 | 第30-33页 |
3.花岗岩岩体地质及年代学研究 | 第33-56页 |
3.1 花岗岩类岩石学及矿物学 | 第33-42页 |
3.1.1 晚奥陶世-中志留世花岗岩类 | 第34-35页 |
3.1.2 晚志留世花岗岩 | 第35-38页 |
3.1.3 晚泥盆世花岗岩 | 第38页 |
3.1.4 晚二叠世花岗岩类 | 第38-39页 |
3.1.5 中三叠世花岗岩类 | 第39-41页 |
3.1.6 晚三叠世花岗岩类 | 第41-42页 |
3.2 花岗岩年代学研究 | 第42-53页 |
3.2.1 早古生代花岗岩类 | 第44-48页 |
3.2.2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类 | 第48-51页 |
3.2.3 花岗岩的时间序列 | 第51-53页 |
3.3 东昆仑东段花岗岩时空分布规律 | 第53-56页 |
4.早古生代花岗岩特征及成因 | 第56-86页 |
4.1 早-中志留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 第56-71页 |
4.1.1 早志留世花岗岩 | 第56-66页 |
4.1.2 中志留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 第66-71页 |
4.2 晚志留世花岗岩类岩石特征与成因 | 第71-80页 |
4.2.1 念堂二云母花岗岩的成因 | 第71-76页 |
4.2.2 确加花岗闪长岩的成因 | 第76-80页 |
4.3 中泥盆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 第80-86页 |
5.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特征及成因 | 第86-103页 |
5.1 晚二叠世花岗岩类 | 第86-91页 |
5.2 中三叠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 第91-99页 |
5.2.1 中三叠世早期花岗岩 | 第92-95页 |
5.2.2 中三叠世晚期正长花岗斑岩 | 第95-99页 |
5.3 晚三叠世花岗岩类岩石成因 | 第99-103页 |
6.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及地壳增生 | 第103-120页 |
6.1 早古生代岩浆-构造组合及构造意义 | 第103-107页 |
6.1.1 早志留世-中志留世 | 第103-104页 |
6.1.2 晚志留世 | 第104-106页 |
6.1.3 中泥盆世 | 第106-107页 |
6.2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构造组合及构造意义 | 第107-110页 |
6.2.1 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 | 第108-109页 |
6.2.2 中三叠世晚期 | 第109页 |
6.2.3 晚三叠世 | 第109-110页 |
6.3 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及增生造山作用 | 第110-115页 |
6.4 增生造山作用与地壳生长 | 第115-120页 |
7.结论 | 第120-124页 |
7.1 本次工作取得的认识 | 第120-122页 |
7.2 本次工作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附图 | 第144-145页 |
附表 | 第145-168页 |
附录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