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2-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3-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径 | 第19-20页 |
2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 第20-49页 |
2.1 犯罪行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回顾 | 第20-41页 |
2.1.1 自我控制影响犯罪行为的研究 | 第20-27页 |
2.1.2 违法同伴交往影响犯罪行为的研究 | 第27-33页 |
2.1.3 紧张影响犯罪行为的研究 | 第33-41页 |
2.2 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犯罪行为及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回顾 | 第41-44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44-49页 |
2.3.1 总假设 | 第44-45页 |
2.3.2 分假设一 | 第45页 |
2.3.3 分假设二 | 第45-48页 |
2.3.4 分假设三 | 第48-49页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49-65页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9页 |
3.2 调查地点的选取 | 第49-50页 |
3.3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 第50-56页 |
3.3.1 定量数据 | 第50-52页 |
3.3.2 定性数据 | 第52-56页 |
3.4 变量的选取与测量 | 第56-63页 |
3.4.1 因变量 | 第56-57页 |
3.4.2 自变量 | 第57-63页 |
3.4.3 控制变量 | 第63页 |
3.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63-65页 |
4 定量数据的分析结果 | 第65-95页 |
4.1 描述性统计与组间差异 | 第65-73页 |
4.1.1 犯罪行为 | 第65-69页 |
4.1.2 自我控制 | 第69页 |
4.1.3 违法同伴交往 | 第69页 |
4.1.4 紧张 | 第69-70页 |
4.1.5 人口背景特征 | 第70-73页 |
4.2 相关性分析 | 第73-81页 |
4.2.1 全部样本 | 第74-76页 |
4.2.2 分样本 | 第76-81页 |
4.3 犯罪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81-95页 |
4.3.1 全部样本 | 第81-89页 |
4.3.2 分样本 | 第89-95页 |
5 定性数据的分析结果 | 第95-99页 |
5.1 自我控制水平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第95-96页 |
5.2 违法同伴交往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第96-97页 |
5.3 经历的紧张事件和情形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第97-99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99-111页 |
6.1 分假设一的验证情况 | 第99-105页 |
6.1.1 自我控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第99-100页 |
6.1.2 违法同伴交往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6.1.3 紧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6.1.4 相关人口背景特征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6.2 分假设二的验证情况 | 第105-108页 |
6.2.1 自我控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存在户籍差异 | 第105-106页 |
6.2.2 违法同伴交往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存在户籍差异 | 第106页 |
6.2.3 紧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存在户籍差异 | 第106-107页 |
6.2.4 人口背景特征对犯罪行为影响存在户籍差异 | 第107-108页 |
6.3 分假设三的验证情况 | 第108-110页 |
6.4 总假设的验证情况 | 第110-111页 |
7 对策建议 | 第111-118页 |
7.1 构建多维度的社会支持体系 | 第111-113页 |
7.2 提高个体的自我控制水平 | 第113-114页 |
7.3 减少与违法同伴的交往 | 第114页 |
7.4 减少犯因性紧张 | 第114-116页 |
7.4.1 缓解经济压力 | 第114-115页 |
7.4.2 改善居住环境 | 第115-116页 |
7.4.3 关注被害问题 | 第116页 |
7.5 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 第116-118页 |
8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第118-120页 |
8.1 研究总结 | 第118-119页 |
8.2 未来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2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节录) | 第132-13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