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P2P 技术概论 | 第16-22页 |
·P2P 技术的定义 | 第16-17页 |
·P2P 技术的历史 | 第17-19页 |
·P2P 系统的分类 | 第19-22页 |
·常数度P2P 系统 | 第22-28页 |
·常数度P2P 系统的定义 | 第22-24页 |
·常数度P2P 系统研究面临的挑战 | 第24-28页 |
·本文工作 | 第28-30页 |
·面向均衡拓扑的常数度DHT ID 分配方法 | 第28页 |
·基于路由信息统计的数据负载均衡算法 | 第28-29页 |
·面向复杂查询的构建优化方法 | 第29页 |
·面向延迟匹配的层次化拓扑构建技术 | 第29-30页 |
·论文结构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 | 第32-48页 |
·常数度图与常数度P2P 系统 | 第32-37页 |
·常数度图 | 第32-34页 |
·基于蝶网的DHT | 第34-35页 |
·基于de Bruijn 图的DHT | 第35页 |
·基于Kautz 图的DHT | 第35-36页 |
·基于CCC 图的DHT | 第36-37页 |
·P2P 系统均衡技术 | 第37-40页 |
·DHT 构建时的均衡技术 | 第38页 |
·DHT 构建后的均衡技术 | 第38-39页 |
·均衡技术小结 | 第39-40页 |
·P2P 复杂查询技术 | 第40-44页 |
·区间查询 | 第40-42页 |
·其他查询类型 | 第42-43页 |
·复杂查询小结 | 第43-44页 |
·物理网络延迟匹配技术 | 第44-46页 |
·邻近邻居选择路由 | 第44页 |
·地理布局路由 | 第44-45页 |
·邻近路由选择 | 第45页 |
·聚类或构造匹配技术 | 第45-46页 |
·延迟匹配小结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面向均衡拓扑的常数度DHT ID 分配方法 | 第48-66页 |
·引言 | 第48-49页 |
·ID 生成树与路由树结构分析 | 第49-51页 |
·ID 生成树 | 第49-51页 |
·路由树 | 第51页 |
·基于Routing Forest 的ID 分配方法 | 第51-61页 |
·Routing Forest 结构 | 第52-54页 |
·节点信息聚合 | 第54-55页 |
·ID 的二次分配算法 | 第55-59页 |
·Forest 结构维护 | 第59-60页 |
·Kautz 拓扑ID 分配方法 | 第60-61页 |
·RFIDAM 特性分析 | 第61-62页 |
·实验分析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基于路由信息统计的数据负载均衡算法 | 第66-82页 |
·引言 | 第66-67页 |
·负载均衡算法设计 | 第67-74页 |
·基本定义 | 第67-68页 |
·算法实现 | 第68-74页 |
·算法分析 | 第74-77页 |
·节点集特点分析 | 第74-75页 |
·节点加入开销分析 | 第75-76页 |
·数据平衡分析 | 第76-77页 |
·实验与分析 | 第77-81页 |
·算法基本性能 | 第77-79页 |
·不同数据分布与参数下的算法性能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面向复杂查询的构建优化方法 | 第82-98页 |
·引言 | 第82-83页 |
·结构化P2P 系统中的数据局部性分析 | 第83-87页 |
·Kautz 拓扑的路由 | 第84-85页 |
·常数度拓扑与经典拓扑的局部性差异 | 第85-87页 |
·面向复杂查询的构建优化方法 | 第87-95页 |
·模型与定义 | 第87-89页 |
·DHT 重构算法 | 第89-93页 |
·算法特点分析 | 第93-9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5-97页 |
·查询性能比较 | 第95-96页 |
·组播开销的收敛性 | 第96页 |
·不同查询区间与网络规模下的性能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面向延迟匹配的层次化拓扑构建技术 | 第98-120页 |
·引言 | 第98-99页 |
·CO-FissionE 基本结构 | 第99-102页 |
·路由与平衡规则 | 第102-104页 |
·簇内路由与簇间路由 | 第102-104页 |
·拓扑维护 | 第104页 |
·子簇拓扑融合方法 | 第104-112页 |
·孢子机制 | 第105-108页 |
·快速引导加入机制 | 第108-111页 |
·融合拓扑的路由与平衡 | 第111-112页 |
·性能评价与分析 | 第112-118页 |
·CO-FissionE 基本性能 | 第112-115页 |
·子簇融合算法性能 | 第115-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120-121页 |
·课题研究展望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5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