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水乡公共空间形态量化与认知研究--以逢简村为例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1.1.1 新型城镇化及美丽乡村的提出 | 第18页 |
1.1.2 逢简村保护与发展的博弈 | 第18-19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1.2.1 岭南水乡研究 | 第19-20页 |
1.2.2 空间形态量化研究 | 第20-22页 |
1.2.3 空间认知研究 | 第22-24页 |
1.2.4 空间形态量化与空间认知对比研究 | 第24-25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4.1 理论意义 | 第25页 |
1.4.2 现实意义 | 第25-26页 |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26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逢简村概况与现状分析 | 第29-43页 |
2.1 逢简村概况 | 第29-33页 |
2.1.1 村庄简介 | 第29-30页 |
2.1.2 建制沿革 | 第30-31页 |
2.1.3 桥文化 | 第31页 |
2.1.4 祠堂文化 | 第31-33页 |
2.2 逢简村空间现状分析 | 第33-41页 |
2.2.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33页 |
2.2.2 村落景观分析 | 第33-35页 |
2.2.3 道路分析 | 第35-37页 |
2.2.4 公共服务及商业设施分析 | 第37-39页 |
2.2.5 旅游景点分析 | 第39-40页 |
2.2.6 功能分区 | 第40-4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逢简村公共空间形态量化分析 | 第43-62页 |
3.1 基于网络密度的空间几何形态量化分析 | 第43-51页 |
3.1.1 网络密度概述 | 第43-44页 |
3.1.2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44-46页 |
3.1.3 网络街道线密度 | 第46-48页 |
3.1.4 网络街道面密度 | 第48-49页 |
3.1.5 密度图表 | 第49-51页 |
3.2 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拓扑形态量化分析 | 第51-60页 |
3.2.1 空间句法的理论 | 第51-53页 |
3.2.2 空间句法的方法 | 第53-54页 |
3.2.3 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54-55页 |
3.2.4 整体整合度分析 | 第55-57页 |
3.2.5 局部整合度分析 | 第57-58页 |
3.2.6 理解度分析 | 第58-59页 |
3.2.7 连接度分析 | 第59-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逢简村公共空间认知分析 | 第62-78页 |
4.1 城市意象的理论 | 第62-63页 |
4.2 城市意象的方法 | 第63页 |
4.3 逢简村公共空间认知调研 | 第63-64页 |
4.3.1 调研目的 | 第63页 |
4.3.2 调研对象、过程与方法 | 第63-64页 |
4.3.3 调研结果 | 第64页 |
4.4 调查问卷分析 | 第64-71页 |
4.5 认知地图分析 | 第71-72页 |
4.6 逢简村总体意象构建 | 第72-77页 |
4.6.1 意象要素解析 | 第72-75页 |
4.6.2 意象图分析 | 第75-76页 |
4.6.3 意象集聚区解析 | 第76-7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量化空间与认知空间对照分析 | 第78-88页 |
5.1 认知空间与几何形态量化空间对照分析 | 第78-81页 |
5.1.1 意象热点与网络密度对照分析 | 第78-79页 |
5.1.2 道路意象与网络密度对照分析 | 第79-81页 |
5.2 认知空间与拓扑形态量化空间对照分析 | 第81-87页 |
5.2.1 意象热点与轴线图对照分析 | 第81-85页 |
5.2.2 道路意象与轴线图对照分析 | 第85-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逢简村公共空间优化建议 | 第88-93页 |
6.1 逢简村公共空间优势 | 第88页 |
6.2 逢简村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 第88-89页 |
6.3 逢简村公共空间优化措施 | 第89-9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93-98页 |
7.1 结论 | 第93-95页 |
7.2 讨论 | 第95-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附录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