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Cr(Ⅵ)及BPA的来源、危害及混合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12-15页 |
1.2.1 Cr(Ⅵ)及BPA的来源与危害 | 第12-13页 |
1.2.2 混合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三维电极法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4 石墨烯基材料介绍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5 研究目的及思路 | 第17-20页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5.2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1.5.3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1-32页 |
2.1 实验材料和水样 | 第21-22页 |
2.1.1 粒子电极的选取 | 第21页 |
2.1.2 实验水样 | 第21-22页 |
2.1.3 实验试剂和材料 | 第22页 |
2.2 实验装置和设备 | 第22-23页 |
2.2.1 三维电极反应器 | 第22-23页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2.3.1 吸附实验 | 第23-25页 |
2.3.2 电催化实验 | 第25页 |
2.3.3 粒子电极再生实验 | 第25-26页 |
2.4 分析方法 | 第26-29页 |
2.4.1 Cr(Ⅵ)的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2.4.2 BPA的检测方法 | 第27页 |
2.4.3 标准曲线 | 第27-28页 |
2.4.4 总有机碳(TOC)及BPA降解中间产物分析 | 第28页 |
2.4.5 石墨烯基气凝胶的表征 | 第28-29页 |
2.5 动力学模型 | 第29-30页 |
2.5.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29-30页 |
2.5.2 去除动力学模型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聚吡咯掺杂的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聚吡咯掺杂的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及其表征 | 第32-37页 |
3.2.1 聚吡咯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制备 | 第32-34页 |
3.2.2 聚吡咯掺杂石墨烯气凝胶的表征 | 第34-37页 |
3.3 混合溶液的吸附实验 | 第37-41页 |
3.3.1 吸附时间对Cr(Ⅵ)和BPA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溶液pH对Cr(Ⅵ)和BPA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溶液温度对Cr(Ⅵ)和BPA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4 重复性实验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三维电极法处理混合废水研究 | 第42-5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粒子电极对去除Cr(Ⅵ)和BPA的影响 | 第42-45页 |
4.3 三维电极法去除Cr(Ⅵ)和BPA的影响因素 | 第45-50页 |
4.3.1 Cr(Ⅵ)和BPA浓度比对Cr(Ⅵ)和BP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4.3.2 时间对Cr(Ⅵ)和BPA去除效果的影响及去除动力学 | 第45-47页 |
4.3.3 pH值对Cr(Ⅵ)和BP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4 电压对Cr(Ⅵ)和BP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5 粒子电极投加量对Cr(Ⅵ)和BP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重复性实验 | 第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三维电极法中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 | 第52-58页 |
5.1 三维电极法对Cr(Ⅵ)和BPA的去除机理的研究 | 第52-56页 |
5.1.1 三维电极系统中Cr(Ⅵ)去除途径的研究 | 第52-54页 |
5.1.2 三维电极系统中BPA降解机理的研究 | 第54-56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建议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