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前言 | 第14-22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4-21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21-22页 |
一、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犬建模方式的改进 | 第22-45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22-34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1.1.2 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 | 第22-24页 |
1.1.3 手术器械 | 第24-25页 |
1.1.4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5-33页 |
1.1.4.1 实验设计 | 第25页 |
1.1.4.2 随机产生及分组方式 | 第25-26页 |
1.1.4.3 术前准备 | 第26-29页 |
1.1.4.3.1 实验室及器械设备 | 第26-27页 |
1.1.4.3.2 实验动物 | 第27-29页 |
1.1.4.4 手术过程 | 第29-33页 |
1.1.4.4.1 实验组手术过程 | 第29-31页 |
1.1.4.4.2 对照组手术过程 | 第31-33页 |
1.1.5 术后管理 | 第33页 |
1.1.6 夹层模型检测 | 第33-34页 |
1.1.6.1 超声造影 | 第33-34页 |
1.1.6.1.1 超声造影前准备 | 第33页 |
1.1.6.1.2 超声造影检查过程 | 第33-34页 |
1.1.6.2 离体长度测量 | 第34页 |
1.1.7 观察指标 | 第34页 |
1.1.8 统计学分析 | 第34页 |
1.2 结果 | 第34-40页 |
1.2.1 一般资料 | 第34页 |
1.2.2 术后状态及存活率 | 第34-35页 |
1.2.3 夹层形成情况 | 第35-40页 |
1.2.3.1 夹层形成率 | 第35页 |
1.2.3.2 累及内脏动脉率 | 第35页 |
1.2.3.3 夹层离体长度 | 第35-36页 |
1.2.3.4 超声造影结果 | 第36页 |
1.2.3.5 离体标本情况 | 第36-38页 |
1.2.3.6 HE染色结果 | 第38-40页 |
1.3 讨论 | 第40-45页 |
1.3.1 研究背景及建模成果 | 第40-42页 |
1.3.2 现有建模成果与改进造模的目的 | 第42页 |
1.3.3 两组间的比较 | 第42-43页 |
1.3.4 超声造影作为检测方式的不足 | 第43页 |
1.3.5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3-45页 |
二、多层裸支架置入效果的计算流体力学评估 | 第45-56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45-48页 |
2.1.1 计算机模型的构建 | 第45-47页 |
2.1.1.1 主动脉夹层模型的构建 | 第45-46页 |
2.1.1.2 多层裸支架模型的构建 | 第46-47页 |
2.1.1.3 流体力学模型的计算前处理 | 第47页 |
2.1.2 模拟术式 | 第47页 |
2.1.3 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2.1.3.1 计算假设与适用公式 | 第47-48页 |
2.1.3.2 计算过程 | 第48页 |
2.2 结果 | 第48-54页 |
2.2.1 流线图 | 第48-51页 |
2.2.2 壁面切应力 | 第51-52页 |
2.2.3 血压改变 | 第52-53页 |
2.2.4 血流重分布 | 第53-54页 |
2.3 讨论 | 第54-56页 |
2.3.1 计算流体力学评估多层裸支架置入效果的意义 | 第54页 |
2.3.2 相关计算结果的解释 | 第54页 |
2.3.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4-55页 |
2.3.4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应用场景展望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综述 主动脉夹层及其犬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 第63-74页 |
1 介绍 | 第63页 |
2 流行病学 | 第63页 |
3 分型 | 第63-64页 |
4 表现与诊断 | 第64-66页 |
5 治疗与预后 | 第66-67页 |
6 AD动物模型 | 第67-69页 |
7 总结 | 第69-70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