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引言 | 第13-18页 |
|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 第13-15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一、P2P网络借贷的基本理论 | 第18-25页 |
| (一)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 第18-20页 |
| 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 第18页 |
| 2. P2P网络借贷的主要法律特征 | 第18-20页 |
| (二)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概念及类型 | 第20-22页 |
| 1.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概念 | 第20页 |
| 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类型 | 第20-22页 |
| (三)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属性 | 第22-23页 |
| (四) P2P网络借贷中的主要法律关系 | 第23-25页 |
| 1. 借款人、出借人与平台的居间合同关系 | 第23-24页 |
| 2. 借款人与出借人的借贷合同关系 | 第24页 |
| 3. 平台与资金存管方的委托合同关系 | 第24-25页 |
| 二、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引发的法律风险 | 第25-31页 |
| (一) 交易安全风险 | 第25-27页 |
| 1. 借款人违约 | 第25-26页 |
| 2. 风险备用金无法赔付 | 第26-27页 |
| 3. 超额利息无效 | 第27页 |
| (二) 平台涉嫌违法犯罪的风险 | 第27-31页 |
| 1. 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 第27-28页 |
| 2. 涉嫌集资诈骗 | 第28页 |
| 3. 涉嫌洗钱 | 第28-29页 |
| 4. 涉嫌非法经营 | 第29页 |
| 5. 涉嫌虚假广告宣传 | 第29页 |
| 6. 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 第29-31页 |
| 三、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监管的现状及不足 | 第31-39页 |
| (一) 我国P2P网贷平台法律监管的现状 | 第31-33页 |
| (二) 我国P2P网贷平台法律监管的不足 | 第33-39页 |
| 1.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33-34页 |
| 2. 缺乏具体完善的风控机制 | 第34-36页 |
| 3. 缺乏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 | 第36-37页 |
| 4. 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体系 | 第37-39页 |
| 四、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监管经验借鉴 | 第39-44页 |
| (一) 英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监管体系 | 第39-40页 |
| 1. 政府专门监管机构监管 | 第39-40页 |
| 2. 行业自律协会的监管 | 第40页 |
| (二) 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监管体系 | 第40-42页 |
| 1. 由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主导下的多头监管 | 第41-42页 |
| 2. 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的统一监管 | 第42页 |
| (三) 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 第42-44页 |
| 五、新形势下我国P2P网贷平台法律监管完善建议 | 第44-53页 |
| (一) 立法 | 第44-46页 |
| 1. 制定P2P网络借贷平台专门立法 | 第44-45页 |
| 2. 完善相关民事立法 | 第45-46页 |
| 3. 完善相关刑事立法 | 第46页 |
| (二) 事前、事中监管机制 | 第46-48页 |
| 1. 建立差异化的行业准入监管体系 | 第46-47页 |
| 2. 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 | 第47页 |
| 3. 完善银行资金存管系统 | 第47-48页 |
| 4. 完善风险备用金制度 | 第48页 |
| (三) 事后监管机制 | 第48-49页 |
| 1. 建立有效的贷后催收机制 | 第48-49页 |
| 2. 建立有序的平台退出机制 | 第49页 |
| 3. 建立网上纠纷解决机制 | 第49页 |
| (四) 征信体系 | 第49-51页 |
| 1. 完善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 | 第50页 |
| 2. 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共享 | 第50-51页 |
| 3. 建立P2P网贷行业内部统一的信用评级机制 | 第51页 |
| (五) 行业自律 | 第51-53页 |
| 1. 制定统一的P2P网贷平台自律公约 | 第51-52页 |
| 2. 从业人员资格认证 | 第52页 |
| 3. 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 | 第52页 |
| 4. 建立会员信息共享交流平台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