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9-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绪论 | 第24-3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4-26页 |
1.1.1 议题的提出 | 第24页 |
1.1.2 工业遗产保护及其研究的意义 | 第24-26页 |
1.1.3 工业遗产保护后评价的必要性 | 第26页 |
1.2 研究对象——上海市工业遗产 | 第26-31页 |
1.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26-27页 |
1.2.2 近代上海工业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1.2.3 上海工业遗产的形成与保护 | 第28-31页 |
1.3 概念解析 | 第31页 |
1.3.1 保护转型 | 第31页 |
1.3.2 再生评价 | 第31页 |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31-33页 |
1.4.1 本研究的目标 | 第31-33页 |
1.4.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3页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33-35页 |
1.6 调查与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2 研究视角与理论综述 | 第37-59页 |
2.1 工业遗产的内涵认知 | 第38-41页 |
2.1.1 对工业遗产的理解与认知 | 第38-39页 |
2.1.2 保护利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第39-41页 |
2.2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 | 第41-53页 |
2.2.1 转型功能类别 | 第41-50页 |
2.2.2 改造更新策略 | 第50-52页 |
2.2.3 开发政策管理 | 第52-53页 |
2.3 场所空间的感知评价 | 第53-56页 |
2.3.1 场所环境的心理感知 | 第53-54页 |
2.3.2 空间与行为的关联性 | 第54-55页 |
2.3.3 工业遗产的保护后评价 | 第55-56页 |
2.4 相关方法的研究概述 | 第56-58页 |
2.4.1 语义本体分析法 | 第56页 |
2.4.2 SD评价法 | 第56-57页 |
2.4.3 空间句法在人的行为活动方面的研究应用 | 第57页 |
2.4.4 多变量解析法在环境场所方面的研究应用 | 第57-58页 |
2.5 研究综述 | 第58-59页 |
3 工业遗产地区的价值分析与转型机制 | 第59-88页 |
3.1 城市主要工业厂区的类别划分 | 第59-60页 |
3.2 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城市主要工业厂区 | 第60-69页 |
3.2.1 水运文化与滨水开敞型工业区 | 第60-64页 |
3.2.2 里弄文化与弄堂街巷型工厂区 | 第64-67页 |
3.2.3 工业化大生产与市区紧凑型工厂区 | 第67-69页 |
3.3 典型工业厂区的遗产价值 | 第69-70页 |
3.3.1 滨水开敞型工业区的遗产价值 | 第69页 |
3.3.2 弄堂街巷型工厂区的遗产价值 | 第69-70页 |
3.3.3 市区紧凑型工厂区的遗产价值 | 第70页 |
3.4 典型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特征 | 第70-79页 |
3.4.1 滨水开敞型地区的转型特征 | 第71-73页 |
3.4.2 弄堂街巷型地区的转型特征 | 第73-76页 |
3.4.3 市区紧凑型地区的转型特征 | 第76-79页 |
3.5 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机制 | 第79-86页 |
3.5.1 经济转型:产业融合、联动再生 | 第79-81页 |
3.5.2 空间转型:异质同构、秩序重组 | 第81-82页 |
3.5.3 文化转型:内涵延续、品位提升 | 第82-83页 |
3.5.4 生态转型:集约协同、绿色低碳 | 第83-85页 |
3.5.5 工业遗产地区转型机制的运作 | 第85-86页 |
3.6 小结 | 第86-88页 |
4 工业遗产建筑的风貌解析与改造途径 | 第88-122页 |
4.1 研究概要 | 第88-89页 |
4.1.1 目的与方法 | 第88-89页 |
4.1.2 调查概述 | 第89页 |
4.2 基于语义本体分析的工业遗产建筑风貌记述体系构建 | 第89-108页 |
4.2.1 建筑形式部分记述体系构建 | 第91-95页 |
4.2.2 建筑组构部分记述体系构建 | 第95-101页 |
4.2.3 建筑细部部分记述体系构建 | 第101-108页 |
4.3 工业遗产建筑风貌特征提取 | 第108-110页 |
4.3.1 基于语义本体构筑的工业遗产建筑风貌要素特征 | 第108-109页 |
4.3.2 工业遗产建筑的整体风貌演变特征 | 第109-110页 |
4.4 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途径 | 第110-120页 |
4.4.1 空间重构 | 第110-115页 |
4.4.2 表皮再生 | 第115-119页 |
4.4.3 结构加固 | 第119-120页 |
4.4.4 构筑物保留 | 第120页 |
4.5 小结 | 第120-122页 |
5 工业遗产地区的再生场所心理评价 | 第122-149页 |
5.1 目的与方法 | 第122页 |
5.2 典型工业遗产地区的再生场所特征分析 | 第122-129页 |
5.2.1 滨水开敞型工业遗产地区的再生场所特征 | 第122-124页 |
5.2.2 弄堂街巷型工业遗产地区的再生场所特征 | 第124-126页 |
5.2.3 市区紧凑型工业遗产地区的再生场所特征 | 第126-128页 |
5.2.4 典型再生场所的特征提取 | 第128-129页 |
5.3 工业遗产地区再生场所的心理评价 | 第129-140页 |
5.3.1 调研概述 | 第129-130页 |
5.3.2 典型再生场所的感知评价 | 第130-134页 |
5.3.3 典型再生场所的停留倾向性比较 | 第134-136页 |
5.3.4 基于因子分析的再生场所心理评价 | 第136-140页 |
5.4 类型化再生场所的心理评价及其对停留倾向性的影响解析 | 第140-147页 |
5.4.1 基于聚类分析的再生场所心理评价 | 第140-144页 |
5.4.2 类型化场所的停留倾向性分析 | 第144-145页 |
5.4.3 再生场所的评价因子对停留倾向性作用的定量解析 | 第145-147页 |
5.5 小结 | 第147-149页 |
5.5.1 再生场所心理评价的分析结果 | 第147页 |
5.5.2 场所再塑策略 | 第147-149页 |
6 工业遗产建筑的再生空间行为认知 | 第149-175页 |
6.1 研究概要 | 第149-151页 |
6.1.1 目的与方法 | 第149页 |
6.1.2 工业遗产建筑再生空间的选取 | 第149页 |
6.1.3 空间句法分析原理及相关变量解释 | 第149-151页 |
6.2 工业遗产建筑的再生空间特征分析 | 第151-162页 |
6.2.1 工业遗产建筑的再生空间组织形式 | 第151-153页 |
6.2.2 再生空间的拓扑特征及其分布趋势比较 | 第153-156页 |
6.2.3 拓扑特征第二层级变量的比较 | 第156-159页 |
6.2.4 再生空间的视线特征及其分布趋势比较 | 第159-162页 |
6.3 再生空间中的停留行为特征分析 | 第162-164页 |
6.3.1 行为分布总体特征 | 第162-164页 |
6.3.2 视线特征影响下停留行为的分布特征 | 第164页 |
6.4 再生空间与停留行为的关联性解析 | 第164-172页 |
6.4.1 视线特征变量与行为分布的关联性分析 | 第164-167页 |
6.4.2 空间特征变量对停留行为影响的定量解析 | 第167-172页 |
6.5 小结 | 第172-175页 |
6.5.1 再生空间与行为分布关联性的解析结果 | 第172-173页 |
6.5.2 空间更新策略 | 第173-175页 |
7 工业遗产保护转型与再生评价的耦合优化 | 第175-184页 |
7.1 耦合关系的建立 | 第175-176页 |
7.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耦合关系 | 第176-179页 |
7.2.1 区域转型机制与场所心理评价的耦合关系 | 第176-177页 |
7.2.2 建筑改造途径与空间场所评价的耦合关系 | 第177-179页 |
7.3 工业遗产场所与空间的再生优化建议 | 第179-184页 |
7.3.1 区域场所再生优化建议 | 第179-181页 |
7.3.2 建筑空间再生优化建议 | 第181页 |
7.3.3 在工业遗产保护转型类别中的转化应用 | 第181-184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84-192页 |
8.1 研究总结 | 第184-188页 |
8.2 建议总结 | 第188-190页 |
8.3 创新点与后续研究 | 第190-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2页 |
附录1 实地调研的工业遗产基本情况列表 | 第202-209页 |
附录2 用于风貌解析的67栋工业遗产建筑属性列表 | 第209-215页 |
附录3 工业遗产再生场所的环境心理评价问卷 | 第215-222页 |
附录4 再生场所各样本心理评价的平均得分 | 第222-223页 |
附录5 红坊展览馆再生空间的全天行为观察记录 | 第223-224页 |
附录6 当代艺术博物馆再生空间的全天各时段行为观察记录 | 第224-2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225-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