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2-27页 |
Abstract | 第27-31页 |
符号说明 | 第32-34页 |
前言 | 第34-50页 |
一、肿瘤的化学基因联合治疗 | 第34-37页 |
1. 肿瘤的化学治疗 | 第34-35页 |
2. 肿瘤的基因治疗 | 第35-36页 |
3. 肿瘤的化学基因联合治疗 | 第36-37页 |
二、化疗药物与基因共递送纳米载体 | 第37-42页 |
1. 聚合物复合物 | 第38-39页 |
2. 脂质体 | 第39-40页 |
3. 胶束 | 第40-41页 |
4. 树枝状体 | 第41页 |
5. 无机纳米粒 | 第41-42页 |
三、核壳结构的共递送纳米载体 | 第42-45页 |
四、课题设计 | 第45-50页 |
第一部分 双敏感靶向核壳结构纳米载体共递送多柔比星与质粒DNA至肿瘤细胞的研究 | 第50-100页 |
第一章 新型载药材料的合成及性质评价 | 第51-69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51-53页 |
1. 试剂与药品 | 第51页 |
2. 仪器设备 | 第51页 |
3. 细胞培养 | 第51-52页 |
4. 溶液的配制 | 第52-53页 |
4.1 0.1 M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 | 第52页 |
4.2 0.1 M磷酸盐缓冲液(PBS,pH 6.5) | 第52页 |
4.3 0.1 M磷酸盐缓冲液(PBS,pH 5.0) | 第52页 |
4.4 连接缓冲液(pH 6.0) | 第52-5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1. 材料合成 | 第53-54页 |
1.1 HP的合成 | 第53页 |
1.2 DHP的合成 | 第53-54页 |
2. DOX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第54-55页 |
3. DHP中DOX载药量测定 | 第55页 |
4. pH敏感的DOX释放实验 | 第55-56页 |
5. 体外细胞毒性 | 第56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56-68页 |
1. 材料合成 | 第56-59页 |
1.1 HP的合成 | 第56-58页 |
1.2 DHP的合成 | 第58-59页 |
2. DOX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第59-65页 |
3. DHP中DOX载药量测定 | 第65页 |
4. pH敏感的DOX释放实验 | 第65-66页 |
5. 体外细胞毒性 | 第66-68页 |
四、讨论 | 第68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二章 双敏感靶向共递送核壳结构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 第69-86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69-72页 |
1. 试剂与药品 | 第69页 |
2. 仪器设备 | 第69-70页 |
3. 细胞培养 | 第70页 |
4. 质粒的抽提 | 第70页 |
5. 细菌的培养 | 第70-71页 |
6. 溶液配制 | 第71-72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72-76页 |
1. DDN的制备 | 第72页 |
2. DDN中DHP与DNA质量比的考察 | 第72-73页 |
3. DDN体外转染实验 | 第73页 |
4. DDN最优处方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73-74页 |
5. HDDN 的制备 | 第74页 |
6. HDDN中HA与DNA质量比的考察 | 第74页 |
7. HDDN最优处方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74-75页 |
8. 肝素提取实验 | 第75页 |
9. 抗核酸酶稳定性考察 | 第75页 |
10. 血浆稳定性考察 | 第75页 |
11. 透明质酸酶敏感性考察 | 第75-76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76-84页 |
1. DDN的制备 | 第76-77页 |
2. DDN体外转染实验 | 第77-78页 |
3. DDN最优处方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78-79页 |
4. HDDN的制备 | 第79-80页 |
5. HDDN最优处方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80-81页 |
6. 肝素提取实验 | 第81-82页 |
7. 抗核酸酶稳定性考察 | 第82页 |
8. 血浆稳定性考察 | 第82-83页 |
9. 透明质酸酶敏感性考察 | 第83-84页 |
四、讨论 | 第84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三章 双敏感靶向共递送核壳结构纳米载体的体外评价 | 第86-99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86-88页 |
1. 试剂与药品 | 第86页 |
2. 仪器设备 | 第86-87页 |
3. 细胞 | 第87页 |
4. 溶液配制 | 第87-88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88-90页 |
1. 细胞表面CD44受体表达 | 第88页 |
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88页 |
3. 体外转染实验 | 第88-89页 |
4. 细胞摄取实验 | 第89页 |
5. 内吞抑制实验 | 第89页 |
6. CD44受体介导入胞机制实验 | 第89-90页 |
7. 体外共递送实验 | 第9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90-97页 |
1. 细胞表面CD44受体表达 | 第90-91页 |
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91-92页 |
3. 体外转染实验 | 第92-93页 |
4. 细胞摄取实验 | 第93-94页 |
5. 内吞抑制实验 | 第94-95页 |
6. CD44受体介导入胞机制实验 | 第95-96页 |
7. 体外共递送实验 | 第96-97页 |
四、讨论 | 第97-98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一部分 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二部分 异靶点逐级靶向核壳结构纳米载体共递送多柔比星与siRNA用于化学免疫联合治疗的研究 | 第100-175页 |
第四章 新型靶向载药材料的合成与评价 | 第102-117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02-103页 |
1. 试剂与药品 | 第102页 |
2. 仪器设备 | 第102-103页 |
3. 溶液的配制 | 第103页 |
3.1 0.5 M NaOH溶液 | 第103页 |
3.2 0.5 M HCl溶液 | 第103页 |
3.3 1.0 M NaOH溶液 | 第103页 |
3.4 0.1 M HCl溶液 | 第103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03-109页 |
1. CPN的合成 | 第103-105页 |
2. CAD的合成 | 第105页 |
3. CDPN的合成 | 第105-106页 |
4. MPEI的合成 | 第106-107页 |
5. DO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07-108页 |
6. CDPN中DOX载药量测定 | 第108-109页 |
7. CDPN等电点的测定 | 第109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09-116页 |
1. CPN的合成 | 第109-110页 |
2. CAD的合成 | 第110-111页 |
3. CDPN的合成 | 第111-112页 |
4. MPEI的合成 | 第112页 |
5. DO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12-115页 |
6. CDPN中DOX载药量测定 | 第115页 |
7. CDPN等电点的测定 | 第115-116页 |
四、讨论 | 第116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五章 异靶点逐级靶向核壳结构纳米载体的构建及评价 | 第117-138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17-118页 |
1. 试剂与药品 | 第117页 |
2. 仪器设备 | 第117-118页 |
3. 溶液配制 | 第118页 |
3.1 0.1 M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 | 第118页 |
3.2 0.1 M磷酸盐缓冲液(PBS,pH 6.5) | 第118页 |
3.3 0.1 M磷酸盐缓冲液(PBS,pH 5.0) | 第118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18-123页 |
1. MPR的制备 | 第119页 |
2. MPEI与siRNA质量比的考察 | 第119页 |
2.1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 第119页 |
2.2 凝胶电泳阻滞实验 | 第119页 |
2.3 不同质量比MPR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119页 |
3. MPR最优处方的理化性质 | 第119-120页 |
4. CDMPR的制备 | 第120页 |
5. CDPN与siRNA质量比的考察 | 第120页 |
5.1 凝胶电泳阻滞实验 | 第120页 |
5.2 不同质量比CDMPR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120页 |
6. CDMPR最优处方的理化性质考察 | 第120-121页 |
7. 电荷翻转实验 | 第121页 |
8. 肝素提取实验 | 第121页 |
9. 抗核酸酶稳定性考察 | 第121页 |
10. 血浆稳定性考察 | 第121页 |
11. 不同pH值PBS中DO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21-122页 |
12. 不同pH值PBS中siRNA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22页 |
13. 体外释放实验 | 第122-123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123-136页 |
1. MPR的制备 | 第123-124页 |
2. CDMPR的制备 | 第124-126页 |
3. MPR与CDMPR最优处方的理化性质表征 | 第126-128页 |
4. 电荷翻转实验 | 第128页 |
5. 抗核酸酶稳定性考察 | 第128-129页 |
6. 血浆稳定性考察 | 第129-130页 |
7. DOX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30-132页 |
8. siRNA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132-135页 |
9. 体外释放实验 | 第135-136页 |
四、讨论 | 第136-137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六章 异靶点逐级靶向核壳结构纳米载体的体外评价 | 第138-156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38-142页 |
1. 试剂与药品 | 第138-139页 |
2. 仪器设备 | 第139页 |
3. 细胞 | 第139-140页 |
4. 溶液配制 | 第140-142页 |
4.1 0.1 M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 | 第140页 |
4.2 0.1 M磷酸盐缓冲液(PBS,pH 6.5) | 第140页 |
4.3 细胞实验用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0.01 M) | 第140页 |
4.4 10× SDS-PAGE电泳缓冲液 | 第140-141页 |
4.5 5%浓缩胶 | 第141页 |
4.5 8%分离胶 | 第141页 |
4.6 10×转膜缓冲液 | 第141页 |
4.7 10×TBS缓冲液 | 第141页 |
4.8 TBST缓冲液 | 第141-142页 |
4.9 封闭液 | 第142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42-146页 |
1. 体外摄取实验 | 第142-143页 |
1.1 MPR摄取实验 | 第142页 |
1.2 CDMPR的pH敏感摄取实验 | 第142-143页 |
2. 异靶点靶向摄取实验 | 第143页 |
3. 体外药效实验 | 第143-144页 |
4. IKK β表达检测 | 第144-145页 |
5. 巨噬细胞极化实验 | 第145-146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46-154页 |
1. 体外摄取实验 | 第146-148页 |
2. 异靶点靶向实验 | 第148-150页 |
3.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150-151页 |
4. IKKβ表达检测 | 第151-152页 |
5. 巨噬细胞极化实验 | 第152-154页 |
四、讨论 | 第154-155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第七章 异靶点逐级靶向核壳结构纳米载体的体内评价 | 第156-173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156-157页 |
1. 试剂与药品 | 第156-157页 |
2. 仪器设备 | 第157页 |
3. 细胞与动物 | 第157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57-160页 |
1. 肿瘤组织药物分布实验 | 第157-158页 |
2. 小鼠活体成像实验 | 第158页 |
3. 体内药效实验 | 第158-159页 |
4. 肿瘤组织HE染色、Ki67染色及TUNEL染色 | 第159页 |
5. 体内巨噬细胞极化实验 | 第159-160页 |
6. 细胞因子检测 | 第160页 |
7. 初步安全性评价 | 第16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60-170页 |
1. 肿瘤组织药物分布实验 | 第160-163页 |
2. 小鼠活体成像实验 | 第163-164页 |
3. 体内药效实验 | 第164-165页 |
4. 肿瘤组织HE染色、Ki67染色及TUNEL染色 | 第165-166页 |
5. 体内巨噬细胞极化实验 | 第166-168页 |
6. 细胞因子检测 | 第168-169页 |
7. 初步安全性评价 | 第169-170页 |
四、讨论 | 第170-171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二部分 小结 | 第173-175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75-178页 |
一、全文总结 | 第175-176页 |
二、创新点 | 第176-177页 |
三、展望 | 第17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5页 |
致谢 | 第185-18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86-18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