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前言 | 第17-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27-65页 |
1.1 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概述 | 第27-34页 |
1.2 北极斯瓦尔巴群岛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 第34-38页 |
1.2.1 斯瓦尔巴群岛陆地古气候资料 | 第35-37页 |
1.2.2 斯瓦尔巴群岛海洋古气候资料 | 第37-38页 |
1.3 中国近海地区典型气候环境事件研究进展 | 第38-44页 |
1.3.1 过去千年火山喷发记录 | 第39-41页 |
1.3.2 砗磲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 第41-42页 |
1.3.3 中国近海风暴潮及其影响 | 第42-44页 |
1.4 南北极环境污染现状 | 第44-48页 |
1.4.1 南极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 第45-46页 |
1.4.2 北极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5页 |
第2章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65-73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65-66页 |
2.2 研究目标 | 第66-67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67-69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第73-87页 |
3.1 研究区域地理环境概况 | 第73-78页 |
3.1.1 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概况 | 第73-74页 |
3.1.2 南海西沙群岛概况 | 第74-76页 |
3.1.3 东海舟山群岛概况 | 第76-77页 |
3.1.4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概况 | 第77-78页 |
3.2 样品采集 | 第78-81页 |
3.2.1 北极样品采集 | 第79页 |
3.2.2 西沙群岛样品采集 | 第79-80页 |
3.2.3 舟山群岛样品采集 | 第80-81页 |
3.2.4 南极样品采集 | 第81页 |
3.3 分析方法 | 第81-85页 |
3.3.1 年代学测定 | 第81-82页 |
3.3.2 基本理化指标 | 第82-84页 |
3.3.3 有机生物标志物分析 | 第84页 |
3.3.4 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第4章 斯瓦尔巴群岛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及其生态响应 | 第87-113页 |
4.1 古海蚀凹槽简介 | 第89页 |
4.2 古海蚀凹槽沉积剖面年代框架 | 第89-91页 |
4.3 古海蚀凹槽沉积环境及形成过程 | 第91-94页 |
4.3.1 基本理化指标分析 | 第91-92页 |
4.3.2 沉积环境分析 | 第92-93页 |
4.3.3 古海蚀凹槽形成过程 | 第93-94页 |
4.4 风化历史及其古气候意义 | 第94-97页 |
4.5 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记录 | 第97-100页 |
4.6 古海蚀凹槽沉积记录的古生产力变化 | 第100-102页 |
4.7 古生产力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第5章 距今9400-2200年间新奥尔松地区光合生物量变化 | 第113-131页 |
5.1 沉积剖面岩性特征 | 第115页 |
5.2 沉积剖面年代框架的建立 | 第115-117页 |
5.3 新奥尔松地区光合生物量变化重建 | 第117-121页 |
5.3.1 有机生物标志物分析 | 第117-119页 |
5.3.2 生物标型元素分析 | 第119-121页 |
5.4 光合生物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第6章 小冰期冰川沉积物在古海蚀凹槽中的记录 | 第131-145页 |
6.1 形貌学证据 | 第132-133页 |
6.2 粒度分析证据 | 第133-135页 |
6.3 有机质来源证据 | 第135-136页 |
6.4 年代学证据 | 第136-138页 |
6.5 古海蚀凹槽中发现冰川沉积物的古气候意义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第7章 公元1257年Samalas火山喷发在西沙群岛的记录 | 第145-157页 |
7.1 沉积柱DY6岩性特征及年代学框架 | 第146-147页 |
7.2 公元1300年左右沉积柱中元素含量异常 | 第147-149页 |
7.3 外源物质输入的判别 | 第149-151页 |
7.4 公元1300年左右对应的火山喷发事件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7页 |
第8章 中晚全新世砗磲碳同位素记录及其控制机制 | 第157-175页 |
8.1 砗磲来源及壳体分析 | 第158-161页 |
8.2 高分辨率砗磲碳同位素的周期性变化 | 第161-164页 |
8.3 中晚全新世砗磲碳同位素与大气二氧化碳的关系 | 第164-167页 |
8.4 中晚全新世砗磲碳同位素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 第167-169页 |
8.5 中晚全新世砗磲碳同位素变化的控制机制 | 第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5页 |
第9章 舟山群岛距今5600-5900年一次极端生态灾难事件 | 第175-187页 |
9.1 古木堆积层简介 | 第176-179页 |
9.2 古木层与全新世海平面变化的关系 | 第179页 |
9.3 距今5600-5900年左右的气候异常 | 第179-181页 |
9.4 古木层形成的可能原因 | 第181-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183-187页 |
第10章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地区重金属污染评价 | 第187-201页 |
10.1 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 第189-191页 |
10.2 重金属污染来源分析 | 第191-193页 |
10.3 污染现状评估 | 第193-194页 |
10.4 污染物传输过程的机制探讨 | 第194-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1页 |
第11章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重金属污染历史 | 第201-215页 |
11.1 重金属元素污染历史 | 第202-204页 |
11.2 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分析 | 第204-205页 |
11.3 环境污染现状评估 | 第205-208页 |
11.4 污染物传输途径综合分析 | 第208-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15页 |
结论 | 第215-217页 |
致谢 | 第217-21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219-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