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5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2 银系光催化材料 | 第16-28页 |
1.2.1 Ag@卤族光催化材料 | 第17-18页 |
1.2.2 Ag@氧族光催化材料 | 第18-20页 |
1.2.3 Ag@氮族光催化材料 | 第20-22页 |
1.2.4 Ag@碳族光催化材料 | 第22-24页 |
1.2.5 Ag@硼族光催化材料 | 第24-25页 |
1.2.6 Ag@过渡金属氧化物 | 第25-28页 |
1.3 Ag系光催化材料的稳定性 | 第28-34页 |
1.3.1 自稳定机制 | 第28-30页 |
1.3.2 提高稳定性的策略 | 第30-32页 |
1.3.3 单质Ag的作用 | 第32-34页 |
1.4 提高Ag系光催化材料光催化活性的方法 | 第34-39页 |
1.4.1 形貌控制 | 第34-35页 |
1.4.2 暴露晶面 | 第35-37页 |
1.4.3 能带调控 | 第37-39页 |
1.5 Ag系复合光催化材料 | 第39-47页 |
1.5.1 宽带隙半导体复合 | 第40页 |
1.5.2 窄带隙半导体复合 | 第40-41页 |
1.5.3 碳量子点复合 | 第41-42页 |
1.5.4 碳纳米管复合 | 第42页 |
1.5.5 石墨烯复合 | 第42-45页 |
1.5.6 氮化碳复合 | 第45-47页 |
1.6 Ag系光催化材料的应用 | 第47-48页 |
1.7 铬酸银光催化材料 | 第48-52页 |
1.8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52-54页 |
第2章 制备方法对铬酸银结构和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4-67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54-56页 |
2.1.1 样品制备 | 第54-55页 |
2.1.2 样品表征 | 第55页 |
2.1.3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55-56页 |
2.1.4 理论计算 | 第5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2.2.1 相结构与形貌 | 第56-59页 |
2.2.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59-60页 |
2.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60-61页 |
2.2.4 能带结构分析 | 第61-62页 |
2.2.5 光催化活性 | 第62-64页 |
2.2.6 光催化稳定性 | 第64-6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3章 Ag_2MO_4(M=Cr,Mo,W)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 | 第67-90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3.1.1 样品制备 | 第68-69页 |
3.1.2 样品表征 | 第69页 |
3.1.3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69页 |
3.1.4 理论计算 | 第69-7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0-89页 |
3.2.1 相结构与形貌 | 第70-72页 |
3.2.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72-73页 |
3.2.3 紫外-可见光光谱 | 第73-75页 |
3.2.4 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分析 | 第75-78页 |
3.2.5 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 第78-84页 |
3.2.6 光催化机理 | 第84-8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4章 Ag_2CrO_4/GO二元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性能 | 第90-111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91-94页 |
4.1.1 样品制备 | 第91-92页 |
4.1.2 样品表征 | 第92-93页 |
4.1.3 光电化学测试 | 第93页 |
4.1.4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93-94页 |
4.1.5 光催化稳定性测试 | 第94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94-110页 |
4.2.1 相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94-97页 |
4.2.2 BET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分析 | 第97-98页 |
4.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98-99页 |
4.2.4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第99-100页 |
4.2.5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100-103页 |
4.2.6 光催化稳定性 | 第103-107页 |
4.2.7 光催化活性增强机理 | 第107-11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5章 Ag_2CrO_4/g-C_3N_4/GO三元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还原CO2的性能 | 第111-137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112-116页 |
5.1.1 样品制备 | 第112-114页 |
5.1.2 样品表征 | 第114-115页 |
5.1.3 光电化学测试 | 第115页 |
5.1.4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115页 |
5.1.5 光催化反应活性物种测试 | 第115-116页 |
5.1.6 理论计算方法 | 第116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36页 |
5.2.1 相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116-119页 |
5.2.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19-120页 |
5.2.3 等电点分析 | 第120-121页 |
5.2.4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 第121-122页 |
5.2.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第122-123页 |
5.2.6 光生电荷分离效率 | 第123-126页 |
5.2.7 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分析 | 第126-131页 |
5.2.8 光催化机理 | 第131-13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0页 |
6.1 结论 | 第137-138页 |
6.2 展望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67页 |
附录: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