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区位置与交通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以往工作概述 | 第12-13页 |
| ·研究基础及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基础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案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 ·区域地层 | 第16页 |
| ·构造 | 第16-18页 |
| ·岩浆岩 | 第18-19页 |
| ·区域蚀变与矿化 | 第19页 |
| ·区域矿产概述 | 第19-20页 |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0-41页 |
| ·矿区地层 | 第20-22页 |
| ·矿区构造 | 第22-25页 |
| ·断裂 | 第22-25页 |
| ·层间破碎带与片理构造 | 第25页 |
| ·矿区岩浆活动 | 第25-27页 |
| ·围岩蚀变及矿化 | 第27-28页 |
| ·围岩蚀变 | 第27页 |
| ·矿化 | 第27-28页 |
| ·物探异常特征 | 第28-33页 |
| ·激电测深 | 第28-29页 |
| ·音频大地电磁测深 | 第29-33页 |
| ·化探异常特征 | 第33-41页 |
| ·单元素异常 | 第34-35页 |
| ·综合异常 | 第35-41页 |
| 第4章 矿体地质特征 | 第41-50页 |
| ·矿体特征 | 第41-43页 |
| ·矿石特征 | 第43-47页 |
| ·矿石的矿物成分 | 第43-46页 |
| ·矿石结构、构造 | 第46-47页 |
| ·矿石品位 | 第47页 |
| ·矿石类型 | 第47-48页 |
| ·矿体围岩与夹石 | 第48页 |
| ·矿体围岩 | 第48页 |
| ·围岩蚀变与矿化 | 第48页 |
| ·夹石 | 第48页 |
|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 第48-50页 |
| ·矿床成因 | 第48-49页 |
| ·找矿标志 | 第49-50页 |
| 第5章 控矿构造分析 | 第50-56页 |
| ·控矿构造格架及其变形特征 | 第50-53页 |
| ·北西向断裂 | 第50-52页 |
| ·北东向断裂 | 第52页 |
| ·南北向断裂 | 第52-53页 |
| ·断裂构造对金矿床的多级控制作用 | 第53-54页 |
| ·控矿构造演化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 第54-56页 |
| 第6章 控矿因素及矿化富集规律 | 第56-58页 |
| ·岩性对矿化的控制 | 第56页 |
| ·构造对矿化的控制 | 第56页 |
| ·岩浆活动对矿化的控制 | 第56-57页 |
| ·矿化富集规律 | 第57-58页 |
| 第7章 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 | 第58-62页 |
| ·金成矿条件分析 | 第58-59页 |
| ·区域构造条件 | 第58页 |
| ·矿体赋存及围岩蚀变条件 | 第58-59页 |
| ·矿化带的物化探特征 | 第59页 |
| ·远景预测 | 第59-60页 |
| ·远景区划分标准 | 第59页 |
| ·远景区划分 | 第59-60页 |
| ·矿区找矿方向 | 第60-62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图1 玉门红柳金矿区域地质图 | 第66-67页 |
| 附图2 玉门红柳金矿岩屑测量(CuPbZnAg)综合异常图 | 第67-68页 |
| 附图3 玉门红柳金矿岩屑测量(AuAsSbHg)综合异常图 | 第68-69页 |
| 附图4 玉门红柳金矿岩屑测量(MoMnBa)综合异常图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