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硅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功能性介孔二氧化硅制备及其吸附低浓度恶臭气体性能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9-39页
    1.1 引言第19-20页
    1.2 恶臭气体及其污染特点第20-24页
        1.2.1 恶臭的定义,种类和来源第20页
        1.2.2 恶臭污染的特殊性和对人的健康危害第20-23页
        1.2.3 恶臭污染治理现状第23-24页
    1.3 恶臭吸附治理控制技术第24-32页
        1.3.1 氧化铝吸附剂第25-26页
        1.3.2 分子筛吸附剂第26-27页
        1.3.3 活性炭吸附剂第27-32页
        1.3.4 其它新型吸附剂第32页
    1.4 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的研究进展第32-36页
        1.4.1 有序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的基本类型与制备第33-34页
        1.4.2 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的有机基团修饰第34-35页
        1.4.3 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的金属掺杂第35-36页
    1.5 本论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36-39页
第2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第39-61页
    2.1 引言第39-42页
    2.2 实验部分第42-43页
        2.2.1 实验原料第42页
        2.2.2 实验仪器和表征设备第42-43页
    2.3 材料合成方法第43-44页
    2.4 表征与测试第44页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44页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44页
        2.4.3 X射线衍射(XRD)第44页
        2.4.4 比表面积、孔径及孔体积(BET)分析第44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44-59页
        2.5.1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4-47页
        2.5.2 浓氨水用量的影响第47-53页
        2.5.3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53-56页
        2.5.4 乙酸乙酯用量的影响第56-59页
    2.6 小结第59-61页
第3章 有机基团功能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用于正丁醛吸附第61-83页
    3.1 引言第61-62页
    3.2 实验部分第62-63页
        3.2.1 实验原料第62-63页
        3.2.2 实验仪器和表征设备第63页
    3.3 材料合成方法第63-65页
        3.3.1 有机-无机复合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O-MSN)的制备第63-64页
        3.3.2 不同氨基引入量的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第64-65页
        3.3.3 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第65页
    3.4 材料表征第65-66页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65页
        3.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65页
        3.4.3 X射线衍射(XRD)第65-66页
        3.4.4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66页
        3.4.5 比表面积、孔径及孔体积(BET)分析第66页
        3.4.6 Zeta电位分析第66页
    3.5 材料性能测试第66-69页
        3.5.1 正丁醛吸附性能测试平台第66-69页
        3.5.2 正丁醛动态吸附穿透测试第69页
    3.6 结果与讨论第69-81页
        3.6.1 硅烷前驱体对制备的介孔二氧化硅的影响第69-74页
        3.6.2 氨基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用于吸附正丁醛第74-81页
    3.7 小结第81-83页
第4章 金属离子功能化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用于正丁醛吸附第83-111页
    4.1 引言第83-84页
    4.2 实验部分第84-85页
        4.2.1 实验原料第84-85页
        4.2.2 实验仪器和表征设备第85页
    4.3 材料合成方法第85-87页
        4.3.1 有序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的制备第85-86页
        4.3.2 金属离子掺杂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e-MSN)的制备第86-87页
    4.4 材料表征第87-88页
        4.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87页
        4.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87页
        4.4.3 X射线衍射(XRD)第87-88页
        4.4.4 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88页
        4.4.5 比表面积、孔径及孔体积(BET)分析第88页
        4.4.6 H_2-TPR分析第88页
    4.5 材料性能测试平台第88-92页
        4.5.1 正丁醛吸附性能测试平台第88-89页
        4.5.2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测试(In-situ DRIFT)第89-92页
    4.6 结果与讨论第92-109页
        4.6.1 金属盐对xMe-MSN的形貌和介观结构的影响第92-100页
        4.6.2 xMe-MSN吸附正丁醛的效果第100-101页
        4.6.3 Me-MSN吸附正丁醛的作用机制第101-104页
        4.6.4 xNi-N-MSN的抗湿性能探究第104-109页
    4.7 小结第109-111页
第5章 铜掺杂的无序介孔二氧化硅用于甲硫醇吸附第111-133页
    5.1 引言第111-113页
    5.2 实验部分第113-114页
        5.2.1 实验原料第113页
        5.2.2 实验仪器和表征设备第113-114页
    5.3 材料合成方法第114页
    5.4 材料表征第114-116页
        5.4.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114页
        5.4.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114-115页
        5.4.3 X射线衍射(XRD)第115页
        5.4.4 比表面积、孔径及孔体积(BET)分析第115页
        5.4.5 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分析第115页
        5.4.6 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第115-116页
    5.5 材料性能测试第116-117页
        5.5.1 甲硫醇吸附性能测试平台第116页
        5.5.2 甲硫醇动态吸附穿透测试第116-117页
    5.6 结果与讨论第117-131页
    5.7 小结第131-13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7页
    6.1 结论第133-134页
    6.2 创新点第134-135页
    6.3 展望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5页
致谢第155-15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7-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过臭氧化技术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的过程强化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p型金属氧化物臭氧催化分解性能及抗湿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