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认罪认罚自愿性判断标准实务与理论中存在的问题 | 第9-14页 |
第一节 客观性标准理论认定的问题 | 第9-11页 |
一、实务中适用客观性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9-10页 |
二、理论上关于客观性标准的认定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主观性标准理论认定的问题 | 第11-14页 |
一、实务中适用主观性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二、理论上关于主观性标准的认定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客观化的主观标准之提出 | 第14-20页 |
第一节 客观化的主观标准的依据 | 第14-16页 |
一、客观化的主观标准的法哲学依据 | 第14-15页 |
二、客观化的主观标准的实体法依据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客观化的主观标准的内涵 | 第16-18页 |
一、被追诉人承认犯罪事实 | 第17页 |
二、被追诉人承认犯罪事实并且真诚悔罪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客观化的主观标准实施的可行性 | 第18-20页 |
一、客观化的主观标准重视对犯罪事实的考查 | 第18页 |
二、客观化的主观标准兼顾主观与客观 | 第18-19页 |
三、客观化的主观标准有助于探索认罪自愿性的量化范式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客观化的主观标准的制度构建 | 第20-25页 |
第一节 客观化的主观标准在立法上的制度构建 | 第20-22页 |
一、引入沉默权制度 | 第20-21页 |
二、构建撤回权制度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客观化的主观标准在司法上的救济 | 第22-25页 |
一、构建独立的司法审查程序 | 第22-23页 |
二、公开审查和监督 | 第23页 |
三、设立上诉审查程序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客观化的主观标准在实践中的适用 | 第25-32页 |
第一节 建立被告人反悔后的程序回转机制 | 第25-27页 |
一、被告人反悔的条件 | 第25-26页 |
二、被告人反悔的后果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保障被告人的知悉权 | 第27-29页 |
一、国家机关应当及时履行其告知义务 | 第27-28页 |
二、建立证据开示制度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完善被告人的律师帮助权 | 第29-32页 |
一、值班律师定位问题 | 第29-30页 |
二、适当拓宽值班律师帮助权的范围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