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1.2.1 输电线路故障测距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2 行波测距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3 信号降噪方法 | 第17-18页 |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输电线路暂态行波传输特性 | 第20-32页 | 
| 2.1 故障行波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 2.1.1 故障原理分析 | 第20-21页 | 
| 2.1.2 故障行波的产生 | 第21-22页 | 
| 2.2 行波折反射原理分析 | 第22-23页 | 
| 2.3 三相线路相模变换 | 第23-27页 | 
| 2.3.1 对称分量相模变换 | 第25页 | 
| 2.3.2 凯伦贝尔相模变换 | 第25-26页 | 
| 2.3.3 克拉克相模变换 | 第26页 | 
| 2.3.4 新型相模变换 | 第26-27页 | 
| 2.4 行波法故障测距的原理 | 第27-31页 | 
| 2.4.1 单端行波测距法 | 第28-29页 | 
| 2.4.2 双端行波测距法 | 第29-31页 |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行波检测方法 | 第32-40页 | 
| 3.1 VMD的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 3.2 VMD算法的步骤 | 第34-35页 | 
| 3.3 VMD与EMD的对比分析 | 第35-39页 | 
| 3.3.1 EMD的基本原理 | 第35-37页 | 
| 3.3.2 瞬时频率 | 第37页 | 
| 3.3.3 VMD与EMD分解对比 | 第37-39页 |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数学形态学与柔性形态学理论 | 第40-50页 | 
| 4.1 数学形态学与柔性形态学的形成与应用 | 第40-41页 | 
| 4.2 数学形态学基本理论 | 第41-43页 | 
| 4.2.1 数学形态学基本理论 | 第41-42页 | 
| 4.2.2 形态滤波算子 | 第42-43页 | 
| 4.3 数学形态学去噪 | 第43-45页 | 
| 4.3.1 形态学滤波器 | 第43页 | 
| 4.3.2 结构元素的选择 | 第43-45页 | 
| 4.4 数学形态学去噪与小波去噪的比较 | 第45-47页 | 
| 4.4.1 小波去噪原理 | 第45-47页 | 
| 4.5 形态梯度变化 | 第47页 | 
| 4.6 柔性形态边缘检测 | 第47-49页 | 
| 4.6.1 柔性形态学原理 | 第47-48页 | 
| 4.6.2 柔性边缘检测原理 | 第48-49页 | 
| 4.6.3 算法相关参数设定 | 第49页 | 
| 4.7 小结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基于VMD与形态学的输电线路故障测距仿真实验 | 第50-61页 | 
| 5.1 VMD和形态学故障测距方案 | 第50页 | 
| 5.2 仿真软件的选择与使用 | 第50-52页 | 
| 5.3 220 kV输电线路仿真模型 | 第52-53页 | 
| 5.4 两端信号分解 | 第53-58页 | 
| 5.5 柔性形态边缘检测 | 第58-59页 | 
| 5.6 不同距离下的仿真测验 | 第59-60页 | 
| 5.7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 6.1 结论 | 第61页 |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