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1.1 国内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给侧亟待改革 | 第16页 |
1.1.2 生产要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粮食主产区种植调整势在必行 | 第16-17页 |
1.1.3 粮食种植盈利空间不断压缩,种粮主体积极性显著下降 | 第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9页 |
1.2.1 玉米种植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25页 |
1.2.2 农户决策行为及研究 | 第25-27页 |
1.2.3 系统分析理论及研究 | 第27-28页 |
1.2.4 文献分析小结 | 第28-2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9-3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3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30-3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31-32页 |
1.6 创新点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 第33-40页 |
2.1 分析框架 | 第33-34页 |
2.2 分析模型 | 第34-37页 |
2.2.1 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GWR) | 第34-35页 |
2.2.2 系统动力学模型(SD) | 第35页 |
2.2.3 Q分类(Q-Methodology) | 第35-37页 |
2.2.4 交叉列联表的卡方检验 | 第37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37-40页 |
2.3.1 统计数据 | 第37-38页 |
2.3.2 观测数据 | 第38页 |
2.3.3 调查数据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农户玉米种植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58页 |
3.1 淮河流域玉米种植变动特征分析 | 第40-42页 |
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7页 |
3.2.1 气候因素 | 第42-45页 |
3.2.2 耕地因素 | 第45-48页 |
3.2.3 种植经济效益因素 | 第48-50页 |
3.2.4 劳动力因素 | 第50-52页 |
3.2.5 技术与资本因素 | 第52-54页 |
3.2.6 宏观背景因素 | 第54-55页 |
3.2.7 政策因素 | 第55-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农户玉米种植意愿分析 | 第58-72页 |
4.1 问卷代表性分析 | 第58-60页 |
4.2 经营意向的影响分析 | 第60-64页 |
4.3 出资方式的影响分析 | 第64-66页 |
4.4 经营方向的影响分析 | 第66-68页 |
4.5 补贴政策的影响分析 | 第68-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农户玉米种植系统动力机制分析 | 第72-85页 |
5.1 划定系统边界 | 第72页 |
5.2 确定指标 | 第72-75页 |
5.3 系统反馈路径 | 第75-79页 |
5.4 模型检验 | 第79-83页 |
5.4.1 灵敏度检验 | 第79-81页 |
5.4.2 结构性检验 | 第81-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农户玉米种植决策行为模拟 | 第85-102页 |
6.1 不同特征的农户类型划分 | 第85-94页 |
6.1.1 问卷代表性分析 | 第85-88页 |
6.1.2 农户分类结果 | 第88-90页 |
6.1.3 相似点分析 | 第90-91页 |
6.1.4 三种类型的特征分析 | 第91-94页 |
6.2 不同类型农户玉米种植变化情境分析 | 第94-101页 |
6.2.1 积极发展型(PD) | 第94-97页 |
6.2.2 消极务农型(NF) | 第97-98页 |
6.2.3 家庭生计型(FS) | 第98-101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03-10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8页 |
附录 | 第118-132页 |
1.图附录 | 第118-122页 |
2.表附录 | 第122-126页 |
3.Q问卷 | 第126-127页 |
4.淮河流域农户调查问卷 | 第127-129页 |
5.SD模型情境公式 | 第129-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作者简历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