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 第3-10页 |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7-18页 |
前言 | 第18-20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0-26页 |
1 对象 | 第20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20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2.1 基本信息收集 | 第20-21页 |
2.2 人体组成分测试 | 第21-22页 |
2.3 握力测定 | 第22页 |
2.4 骨密度测定 | 第22页 |
2.5 诊断标准 | 第22-24页 |
2.5.1 骨质疏松症 | 第22-23页 |
2.5.2 少肌症 | 第23页 |
2.5.3 肥胖 | 第23页 |
2.5.4 OSO诊断 | 第23-24页 |
2.5.5 高血压 | 第24页 |
2.6 分组标准 | 第24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2.8 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结果 | 第26-57页 |
1 研究人群基本信息 | 第26页 |
2 OSO及其组分与高血压的异常检出情况 | 第26-30页 |
2.1 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人群少肌症检出情况 | 第26-28页 |
2.2 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人群肥胖检出情况 | 第28页 |
2.3 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人群骨质疏松症检出情况 | 第28-29页 |
2.4 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人群OSO检出情况 | 第29页 |
2.5 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人群高血压检出情况 | 第29-30页 |
3 研究人群血压测量结果 | 第30-44页 |
3.1 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人群血压的比较 | 第30-31页 |
3.2 G0~G3 组血压水平的比较 | 第31-32页 |
3.3 OSO各诊断指标与血压的关系 | 第32-36页 |
3.4 各少数民族男性血压随OSO各诊断指标水平的变化规律 | 第36-39页 |
3.5 各少数民族女性血压随OSO各诊断指标水平的变化规律 | 第39-42页 |
3.6 各少数民族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与OSO组分数量的关系 | 第42-43页 |
3.7 各少数民族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与OSO组分数量的关系 | 第43-44页 |
4 OSO各诊断指标与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51页 |
4.1 OSO各诊断指标与血压的两变量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4.2 由ALM/ht2 预测高血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4.3 由握力预测高血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4.4 由身体质量指数预测高血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7-48页 |
4.5 由体脂率预测高血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4.6 由骨密度预测高血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4.7 由OSO预测高血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5 OSO各诊断指标对高血压的ROC曲线分析 | 第51-57页 |
5.1 ALM/ht~2 对高血压的ROC曲线分析 | 第51-53页 |
5.2 握力对高血压的ROC曲线分析 | 第53页 |
5.3 BMI对高血压的ROC曲线分析 | 第53-54页 |
5.4 PBF对高血压的ROC曲线分析 | 第54-55页 |
5.5 骨密度对高血压的ROC曲线分析 | 第55-57页 |
讨论 | 第57-66页 |
1 OSO和高血压的流行现况 | 第58-61页 |
1.1 研究人群OSO流行状况和特点 | 第58-60页 |
1.2 研究人群高血压流行状况和特点 | 第60-61页 |
2 骨质疏松性少肌性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 第61-66页 |
2.1 骨质疏松症与高血压的关系 | 第61-63页 |
2.2 少肌症与高血压的关系 | 第63-64页 |
2.3 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附录 | 第78-80页 |
综述 | 第8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