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行政诉讼法论文

公职权救济途径完善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1章 公职权基本理论第12-16页
 第一节 公职权含义第12-13页
 第二节 公职权的特点第13-14页
  一、公职权是一项公民权第13页
  二、公职权是一项基本权利,由宪法直接规定第13-14页
 第三节 享有公职权的主体范围的界定第14页
 第四节 构建我国公职权行政诉讼的法理依据第14-16页
  一、法治理论第14-15页
  二、权利救济理论第15页
  三、司法最终救济原则第15-16页
第2章 我国公职权救济的现状及其缺失第16-25页
 第一节 我国公职权诉讼的现状分析第16-17页
  一、公民任公职权利受侵犯后的救济第16页
  二、目前我国关于公务员权利救济的法律规定第16-17页
  三、公务员被开除公职后的救济第17页
 第二节 我国公职权行政诉讼缺失的原因第17-22页
  一、法律限制第17-18页
  二、理论限制:特别权力关系第18-22页
 第三节 我国公职权救济现有体系的缺陷第22-25页
  一、立法滞后第22页
  二、行政救济制度的不完善第22-23页
  三、人事仲裁救济尚未得到真正实施第23页
  四、缺乏司法救济第23-24页
  五、对公务员损害赔偿权利缺乏保护第24-25页
第3章 国外关于公职权救济途径的比较研究第25-30页
 第一节 各国关于公职权诉讼的情况简介第25-28页
  一、英国模式:团体协商、仲裁和行政裁判第25页
  二、美国模式:穷尽行政救济与司法审查并举第25-26页
  三、法国模式:行政内部救济与行政法院救济两种形式第26-27页
  四、日本模式: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双轨制第27-28页
 第二节 借鉴意义第28-30页
第4章 公职权非诉救济途径的完善第30-35页
 第一节 救济的权利范围第30-32页
  一、实体权利第30-31页
  二、程序权利第31-32页
 第二节 完善非诉救济的具体措施第32-35页
  一、增强行政救济机关的独立性第32-33页
  二、完善公务员申诉控告的程序第33页
  三、充分运用仲裁救济资源,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第33页
  四、完善行政救济程序制度第33-35页
第5章 我国公职权行政诉讼的构建第35-45页
 第一节 公职权行政诉讼的可行性分析第35-36页
  一、理论准备第35页
  二、实践基础第35-36页
 第二节 公职权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第36-37页
  一、救济途径与被救济行为相适应原则第36页
  二、比例原则第36-37页
  三、优先适用内部救济原则第37页
  四、司法最终救济原则第37页
 第三节 公职权行政诉讼的审查范围第37-39页
 第四节 公职权行政诉讼参加人第39-40页
  一、原告资格第39-40页
  二、被告资格第40页
 第五节 公职权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第40-41页
  一、原告的举证责任第40页
  二、被告的举证责任第40-41页
 第六节 公职权行政诉讼的判决第41-43页
  一、维持判决第41页
  二、撤销判决第41-42页
  三、确认判决第42页
  四、变更判决第42-43页
 第七节 公职权行政诉讼的国家赔偿第43-44页
 第八节 公职权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的衔接第44-45页
结语第45-46页
注释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50-51页
致谢第51-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国判例在我国国际私法领域适用问题研究
下一篇:在押罪犯权利研究